Thursday, March 27, 2025

Concepts 101 Part 94: 問題 Questions

Hi,



過去小弟作為一個教練,問問題是家常便飯,如何問問題也實在講得太多,不如今天先研究一下一個更根本的課題: 究竟什麼是問題?

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一切似乎都是為了提供答案而設,Google 每天處理的搜尋量達到驚人的 137 億次,等於每年近 5 兆次,被鋪天蓋地的答案包圍著,我們可能會錯以為自己是朝著肯定與正確前進,但真的嗎?

儘管整天都在問問題,我們很少在提出問題的那一刻,停下來注意自己應該問什麼問題,我們的問題,逐漸變成自動檢索資訊機器,問題的真正力量,亦因我們執著要獲得快速答案而被削弱。

那麼究竟「問題」是什麼呢?

字典通常能給我們不少洞悉,但今次可能會有點失望,因為絕大多數的字典,對「問題」一詞的解釋,普遍是「為了引出資訊而措詞的句子」,換句話說,問題只是為了答案而存在,怪不得今時今日越來越少人提出問題,反正只是要取得資訊,上網搜尋不是更簡單直接了嗎?!

其實問題有五種功能-獲取資訊、澄清情況
促進參與說服影響反省檢討,字典定義中提到的引出資訊,頂多只是問題的五分一功能而已。

小弟又會如何定義
「問題」呢?

這只是小弟的個人定義,小弟認為問題是「啟動整理想法的一種表達」,上述除了「獲取資訊」外,其餘四種功能明顯地是整理想法後的結果,而「獲取資訊」其實也是在整理想法後,才能確定什麼才是合適的資訊。

因此若要使問題發揮最大效果,就需發問必須先行整理想法,才能得出答案的問題,簡單來就,便是必須經過反覆思索才能回答的問題,哲學家們的問題,往往窮一生的思索,仍未得出解答。

那豈非浪費時間?

問題的效果非在答案,而是在思索過程中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January 27, 2023

Concepts 101 Part 93: 分別與反對 Differences & Objections

Hi,



實體課時,你會看到同學們經常直接或間接地,爭論著對某課題的觀點,但當抽離一點來看,其實他們根本不用爭論,不是什麼求同存異,而是他們的想法基本相同,只是說法不同而已

每個人背景不同,就算相同想法,措詞也不盡相同,有人講得抽象,亦有人講得具體,有人多談前提,也有人多談結論,有人說得明確,更有人說得概括...

這個分別只是表達上的不同,並非根本的分歧,因此而帶來的反對與爭論,只會浪費時間與影響關係,不會啟發新的意念,是一種徹底的虛耗。

分別未必需要反對,不是忍氣吞聲,卻是要先看清分別的本質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January 26, 2023

2022 年度 課程 小弟塗鴉集匯 Flip-Charts Collection 2022

Hi,

新年快樂,送給你的一份最無聊的新年禮物-小弟去年課程的塗鴉集匯 (或雜燴)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即將開辦課程: 即將開課

Wednesday, June 01, 2022

Concepts 101 Part 92: 緩衝

Hi,


昨天剛完成了小弟半退休前的最後一個課堂,意味著兩年的半退休階段隨即展開。不少同學問我: 半退休是一個什麼的概念?

緩衝

太多人退休後感到苦悶落莫,甚至身心也在急速退化,何解? 改變太大,由全速前進,突然急煞,機器也未必能承受得起,何況是人?

如何解決?

緩衝

根據字典解釋,某些機制或物料,用來減輕因接觸引起的震盪或損害,就是緩衝。

小弟經歷 20 多年的培訓工作,一下子便停下來,同樣帶來震盪,半退休正是小弟的緩衝機制。

半退休,小弟繼續舉辦課程,但只限小弟極度喜愛的課題,而且課程數目大幅降低四份三,只剩下以往的 25% 而已。

緩衝,正是從一個舒適地帶,通往另一個還未舒適的地帶的過渡;人不願意脫離舒適地帶,很多時不是不想,也不是不知,而是遽然改變,實在太難。

渴望改變或成長的朋友,不妨先為自己設定一個緩衝,讓自己順利轉型。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有些人好像不需要什麼半退休,也能輕鬆過渡,何解? 因為他們懂得適應,退休前後已經內藏了看不見的緩衝

P.P.S. 小弟兩年半退休期間或舉辦的課程

Friday, December 31, 2021

2021 年度 課程 小弟塗鴉集匯 Flip-Charts Collection 2021

Hi,

新年快樂,送給你的一份無聊的新年禮物-小弟去年課程的塗鴉集匯 (或雜燴)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即將開辦課程: 即將開課

Saturday, December 25, 2021

15 個聖誕傳統,你瞭解多少? Part 15: 崇拜彌撒

Hi,


聖誕節的來源,就是紀念耶穌的誕生,聖誕夜/日的崇拜或彌撒,當然是最根本的聖誕傳統。

最多信徒出席的崇拜或彌撒,會是那一天呢? 聖誕節及復活節,兩者不相伯仲,叮噹馬頭。

近年多個宗教的信徒,每年出席教會的活動次數逐漸減少,但基督教徒每年最少有這兩天,或會感到應當前往教堂一趟。

現今世界日趨複雜,很難期望任何人任何活動也會出現,更難期望任何事情也會去做,但特別的或會不同

每一件應要做的,也讓它變得特別。


祝大家聖誕快樂

[ 不管你是否信教,又或信的是什麼宗教,聖誕節早已成為大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瞭解它的傳統,當然對不少人來說,毫不重要,但能知道身邊事物的由來,也不會是一件壞事吧?! ]

( 全系列完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December 24, 2021

15 個聖誕傳統,你瞭解多少? Part 14: 聖誕布甸

Hi,



說了這麼多個聖誕傳統,卒之到食物了,最經典的聖物,首推聖誕布甸。為什麼不是火雞? 因為小弟不吃。

聖誕布甸的歷史,遠比火雞悠久,皆因火雞原產於中南美洲,到 16 世紀才傳到歐洲,但聖誕布甸早於 14 世紀,英國人已經在聖誕晚餐吃其前身-牛奶麥粥 Frumenty。

經歷 300 年的演化,人們在
牛奶麥粥加進了雞蛋、乾果麵包糠等材料,逐步變身成為今天的模樣。

聖誕布甸共有 13 種材料,代表著耶穌及十二門徒,把材料拌勻後,用布包著水煮或蒸熟,於聖誕晚餐時享用。

聖誕布甸最奇特的是不像其他布甸以焗爐烹調,原因很簡單,只因焗爐昂貴,不是每家每戶也能負擔,但聖誕節卻屬於每家每戶,水煮或蒸熟,經濟實惠。

折衷,才能普及,讓步,更能向前。

祝大家聖誕快樂

[ 不管你是否信教,又或信的是什麼宗教,聖誕節早已成為大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瞭解它的傳統,當然對不少人來說,毫不重要,但能知道身邊事物的由來,也不會是一件壞事吧?!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December 20, 2021

15 個聖誕傳統,你瞭解多少? Part 10: 聖誕拉炮

Hi,



拉炮,就是那種不需燃點,只要左右一拉,嘭的一聲爆開了一些花紙碎的炮竹。

拉炮,原來最先是在聖誕晚餐時,用來增加氣氛,後來才用於各種節日中。

但聖誕拉炮竟然不是由玩具廠商發明,而是於 1846 年,糖果生產商 Thomas Smith 先生,模仿法國另一種糖果的包裝,來生產自家的夾心糖。

為了與別不同,他加進了一點化學藥品,使拉開時發出爆炸聲;推出市面後,他的夾心糖大受歡迎,不過人們喜歡的不太是他的糖果,卻是拉開包裝時的刺激興奮。

翌年,他索性放棄把產品當作糖果的本意,於聖誕時推出包裝更美麗的拉炮,作為一種慶祝用具,聖誕拉炮從此誕生,最後他把糖果廠專營為拉炮廠,事業蒸蒸日上,還成為了英國皇室御用產品供應商。

模仿抄襲不要緊,抄得遠一點再加一點原創又何妨?!

本意又非初心,放棄本意順流而去又何妨?!

[ 不管你是否信教,又或信的是什麼宗教,聖誕節早已成為大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瞭解它的傳統,當然對不少人來說,毫不重要,但能知道身邊事物的由來,也不會是一件壞事吧?!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December 31, 2020

2020 年度 課程 小弟塗鴉集匯 Flip-Charts Collection 2020

 Hi,

新年快樂,送給你的一份無聊的新年禮物-小弟去年課程的塗鴉集匯 (或雜燴)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即將開辦課程: 即將開課

Wednesday, January 01, 2020

2019 年度 課程精選投影片 Slides Collection 2019

Hi,

新年快樂,送給你的一份無聊的新年禮物-小弟去年課程的精選投影片...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下載投影片 PDF 檔案 

Sunday, December 15, 2019

助人之道: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Hi,

小弟最近某個課程中提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事後有同學查詢此句來源,這句話來自六祖壇經。

先此聲明,小弟既非佛教徒,也不懂禪宗,沒有什麼心得,只是喜歡這句話而已,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能真正解通,早已即生成佛,那能奢望小弟能為閣下解明?

最簡單,最被接受,亦應該是錯誤的解釋,卻也是小弟最喜歡的演繹便是 ... 「前念如果執着境界,就是煩惱下一念離開先前的執着,便成智慧。」

這也就是 NLP 所說的超然 Meta 了;離抽離,離便是超然

超然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解釋?

六祖曾說: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若是如此,又怎能像上述般解釋前念後念呢?

反正又不是修佛,合用即可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上文提到「即『』成佛」一詞,可能有朋友會問不是「即『』成佛」嗎? 密宗當然是即『』成佛,禪宗談的卻是即『』成佛。

Sunday, September 08, 2019

Thinking: 想到少小

Hi,

曾修讀小弟課程的朋友,就知道不管是什麼課題,是 NLP催眠教練輔引,什麼也好,課堂中必有的環節就是思維

課堂中沒有思維,那又怎能把收到的數據化為資訊呢?

小弟不是思維大師,無法教懂你如何思維,只是製造時機,只是製造條件,只是鼓勵而已。

但這種思維,能有多少效果?

不多,只得少小,但已足夠。

人要改進,重點不在想到最佳方法,而是開始脫離現狀脫離慣性,改進才有可能;想到少小,只要與慣常想法稍有不同,脫軋的過程便已啟動。

當人習慣每次也去想到少小,每次每方面也開始脫軋,累積的力量才是引致效果的關鍵;再者,當每個人也能想到少小,集體的力量才是導致團隊或社會整體效果的樞機

無需強迫自己必須想到什麼,只需要想到少小,就已足夠;每當正想放棄的時候,也不妨提提自己,只需要想到少小,就已足夠。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is that little extra." Jimmy Johnson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December 22, 2018

Saturday, October 27, 2018

以問解難 Part 2: 找難勝解難

Hi,

前文提到,解難第一步,不是如何解難,而是先找出難題,再決定是否需要解決,以及如何解決。

我已在面對難題,怎會需要先找出難題,是否多餘?

不是,一不是多餘,二你並不是正在面對難題;不能解難,因為人在難題之中

常聽到人說,太多人不是在解決難題只是在解決難題的徵狀,小弟絕對贊同。

不管是在做催眠治療教練,或是輔引,小弟均必先問清楚,對方於說的是難題本身,還是徵狀。

舉例來說,『找不到女朋友』可能不是難題本身,而只是背後難題的一個徵狀而已;背後難題可以是『在現今快速直接的世界中,他卻是一個極端內向的人』,若是如此,你硬要他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找女朋友,也會徒勞無功

另一種更常見的解錯難題,便是把失敗的解決方法當成難題

『不懂教仔』不是難題,或許只是你想解決子女學業難題,而作出的失敗解決方法,說明白一點,如果你的子女沒有學業難題,你就不需要以『教仔』這個方法來介入,那麼你也沒有『不懂教仔』這個所謂難題存在了。

因此,要解決的是子女學業難題,而非『不懂教仔』。

說回先前那個『找不到女朋友』的難題,它可能既不是難題,亦不是難題徵狀,而是想解決『生活枯燥』難題,而作出的失敗解決方法。

無論你花了多少力氣,無論你的解決方法如何高明,但卻放錯了位置也屬枉然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有興趣提昇自己解難水平,可考慮小弟即將舉辦的解難技術課程

Monday, March 12, 2018

Friday, November 10, 2017

Concepts 101 Part 85: 容易

Hi,

在課堂上,當小弟教授了超過一個方法時,小弟常問同學:那個方法更易?

奇怪的是,同學每每回答的,卻是那個較難的方法

何解?

因為我們經常弄亂容易受控有效

容易,需要少小付出與思維

受控,能影響結果

有效,能產生預期結果

很明顯,三者絕不相同,卻易混淆;後兩者皆與結果輸出有關,混為一談也非意外,但『容易』卻跟輸出毫無關係,它是指最低的輸入。

那為何我們會把『容易』跟後兩者混同了呢?

因為當人覺得事情不受控時,便是困難,也因為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也覺困難;其實這兩者也不是困難 Difficulty,而是難題 Problem

困難是指需要很多很大的輸入,而 Problem 一字源自希臘文,意即障礙

縱觀三個定義,你會發現,容易的事情,可以是不受控,又或無效的;容易卻無效的方法,有何意義?

沒有意義,但作為助人者,你有沒有察覺,太多數的難題,只是不斷在用容易的方法卻沒效果而已。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January 23, 2017

直觀輔引學: 化難為易 Part 1

Hi,

輔引學的目的,在於令事情更快更易完成,令成果更快更易產生

小弟曾經說過,更快的原因,在於令其更易

但『令其更易』是如何具體操作呢?要掌握『易』途,不妨先瞭解『難』路

1. 相同主題。一群人工作,即使當中沒有什麼勾心鬥角,成效往往遠低於個人獨自努力,皆因太多時候,群體中每一個人,也在不同的主題中操作,那又怎能產生協和效應呢? 就算只是一個人的工作,時在想這,時在想那,失去方向,又怎能期望更易更快呢?

2. 不同觀點。相同主題確保大家站在同一陣線,但並不意味,更不鼓勵大家同一看法;更多不同觀點,撞擊更多意念,俾能締造更佳選擇。但不同觀點,容易造成矛盾,關鍵在於撞擊而非衝突,前題必須是相互能看得明白對方的觀點。

3. 對話層次。當群體的相互溝通,又或一個人的思維,只停留在表面層次,能做到能想到的,當然局限於膚淺皮相。表面,成因在人的注意廣度狹窄,能同時聚焦思考的個數有限,自然無法由淺至深,全面涵蓋。

4. 思維風格。有人傾向以視覺處理資訊,也有人傾向以聽覺、又或觸覺;這個差異,致令團隊交流時,出現無形的障礙,大家使用不同的媒介,縱使大家立場一致,聽起來也覺南轅北轍,方枘圓鑿。

直觀輔引學的設計,正正就是針對這四大桎梏,以直觀思維來聚焦主題引發觀點深化對話擴展頻寬,以簡馭繁,解桎釋梏,化難為易。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uesday, December 27, 2016

盲點: 察覺盲點

Hi,

如果你是使用 Windows 作業系統的,不知道你有沒有升級到 Windows 10 呢? 如果有的話,升級後你有沒有用過你的光碟機呢?

十居其九是沒有吧

光碟機是一個很奇怪的硬件,她曾經風光一時,沒有她不成事,因為若要安裝什麼大型軟件,在寬頻並未普及的時候,唯有靠她。

但她現在真的沒有什麼用,沒用但存在的東西,並非盲點,只是多餘。但既然沒用多年了,為何購買電腦時,仍然把她一併買回來呢?她佔用的空間,大可換成其他更有用的硬件,現在她豈非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空間嗎?

若你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想法的話,她便是你的盲點了。

盲點,就是人忽略了,但影響你的物事。我們不是要移除盲點,而是要察覺她們;移除,只能去掉她們對你的負面影響;察覺,卻更可善用她們,為你帶來正面的效益

小弟才疏學淺,不懂得如何助人,多年來舉辦的助人課程,不管是教練也好,催眠治療也好,直觀輔引學也好,全都不是教人如何助人,而只是講授如何助人自助

如何助人自助?助人自行發現盲點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注:本文原刊登於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6 年 8 月號

Tuesday, December 20, 2016

Visual Facilitation: 什麼是直觀輔引學?

Hi

不少研究都認為,圖象思維,相對聽覺及觸覺思維,是更具效益的思維系統。

更有研究發現,人根本就是以視覺作為思維的基礎,亦即是指人是以圖象在腦中運算,只是不同人,會以不同的方式,諸如聽覺、觸覺又或視覺,來接收外界資訊,以及以之來表達運算的結果,這才令人誤解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

舉例來說,如果我問你今天早餐吃了什麼,不管你是所謂的那一種思維模式,首先在你腦海出現的,必然是一幅與你今天早餐相關的圖象,然後你才自動轉換為你慣性的表達模式,回答小弟的這條問題。

人們想不通的時候,常常會說『腦中一片空白』,正好表明了人是以視覺來思維這個重點。

由於人是以圖象來運算思維,以圖象來與人溝通,本應如魚得水,可惜不是所有人均同時是以圖象,來作為接收表達渠道。

若你是以圖象作為接收表達媒介,以圖象語言與你溝通,當然毫無困難;但若你是其他兩類,接收時候會出現障礙

根據 NLP 的研究,超過三份二的美國人,皆傾向用圖象來接收表達,他們多年來率先倡導圖象思維、視聽教學、視象溝通等等,絕非無因。

圖象輔引學 Graphic Facilitation,在美國更大行其道。

港人以視覺為主的偏少,矛盾就因此應運而生;用圖象溝通,固然有助中間的運算處理,但卻難於接收表達,效果大打折扣。

解決之道,在於以語言來接收表達,讓資訊能輕易傳入思維當中,但語言卻以視覺原理來架構,更能配合中間的運算處理,令接收、處理、表達,一氣呵成。

這正正就是直觀輔引學的機制。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November 03, 2016

Hypnosis: 艾克森治療學 與 合氣道

Hi,

前幾天催眠治療師課程中,小弟提到艾克森醫生的催眠理念。很多人認為她跟『柔道』類似,小弟卻相信以『合氣道』來作比喻,更為貼切。

但什麼是合氣道呢?

詳盡精確的解釋,你還是請教合氣道大師們好了,小弟才疏學淺,只能從道聽途說中,略知少許。

合氣道,如字所示,氣之相合也,但相合的,並不是你我之氣相合,而是人與『天地之氣』相合每個人也不相同,你將難以和每一個人也能相合;但天地只有一個,讓自己與天地成為一體的武術,便是合氣道了。

天地之氣又是什麼呢?天地指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對立,有人或稱之陰陽,也有人曰之為正負,甚或只稱作自然,縱使名字不同,本質卻是相同;兩種狀態既是相反,又互相銜接

合氣道具體操作時,高手往往能切入對手死角,擾亂對方重心,但絕不以蠻力攻擊對方,而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至無威脅的方向,甚至吸收化為自己的力量。

合氣道的技法數以百計,但她的重點並不在於技法之多,而在於它的技法原理,粗略區分,可分成三項以作說明。

圓形運轉,合氣道中所有的技法,都與它有著密切的關係,意即不與對方正面衝突,保持中心線及重心,利用內外迴轉移動、驅使整體之力去導引對方失掉重心,而這正是合氣道之精華之處。

三角步形,任何姿勢下,兩腳必互相形成三角形,使重心分明,有助身體穩定靈活,而腳尖的方向,往往就是運力的方向,使力量易於集中;三角步法也能與前述的圓形轉動相輔相成,重心之腳就是軸心。

四方固定以關節控制來壓制對方,使人四方皆受壓制的形態,有如泰山壓頂,對方無法加以反抗。

合氣道的核心重點,就是順應自然,強調所有的動作都應是自然合理的,沒有勉強的,故當運用時需要花費很大氣力,才能完成動作時,必定是忽略了這個基本重點了。

其實不只是艾克森治療學,以至任何助人學問,諸如催眠教練輔引等等,融渥合氣道原理,皆有莫大裨益。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