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小弟最近某個課程中提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事後有同學查詢此句來源,這句話來自六祖壇經。
先此聲明,小弟既非佛教徒,也不懂禪宗,沒有什麼心得,只是喜歡這句話而已,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能真正解通,早已即生成佛,那能奢望小弟能為閣下解明?
最簡單,最被接受,亦應該是錯誤的解釋,卻也是小弟最喜歡的演繹便是 ... 「前念如果執着境界,就是煩惱;下一念離開先前的執着,便成智慧。」
這也就是 NLP 所說的超然 Meta 了;離身是抽離,離境便是超然。
超然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解釋?
六祖曾說: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若是如此,又怎能像上述般解釋前念後念呢?
反正又不是修佛,合用即可。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上文提到「即『生』成佛」一詞,可能有朋友會問不是「即『身』成佛」嗎? 密宗當然是即『身』成佛,禪宗談的卻是即『生』成佛。
Keith To's Ideas & Thoughts on NLP, Hypnosis, Coaching, Facilitation, Self Improvement, Personal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These seem to be nothing related. But from a Systemic Thinking perspective, they share similar nature and processes.
陶兆輝對身心語言程序學、催眠治療學、教練學、輔引學、自我改進、個人發展及商業發展的純個人看法;它們看似毫不相關,但當你從合整式思維角度來看,它們卻擁有相近的性質及過程;我將每隔數天不斷加入新的文章, 內容絕不敢認為是肯定正確, 旨在拋磚引玉而矣。
(All articles copyrighted by Keith To)
Sunday, December 15, 2019
Saturday, November 09, 2019
Coaching: 教練與輔導
Hi,
教授教練學這二十餘年間,不斷有同學問及教練與輔導,表面看來實在相似,究竟她們有什麼差異呢。
小弟不懂輔導,但粗疏地作個比較,勉強還可。
要定義輔導,跟定義教練一樣,難;不同人、不同團體,有著不同的定義,難於取捨,但既然輔導學源自美國,由美國 31 個輔導學團體,於 2013 年共同草擬的定義,應該有點代表性: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is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that empowers diverse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groups to accomplish mental health, wellness, education, and career goals.
專業輔導是一種專業關係,為要促進不同的個人、家庭、或團體,達致心理健康、幸福、教育及事業目標。
至於選擇教練學的定義,實在比選擇輔導學定義難上百倍,因為教練學團體,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唯有以美國及英國,最早從事教練工作的兩位前輩的定義,作為參考。
Tim Gallwey: It is helping them learn rather than teaching them. 教練是助人學習,而非教導他們。
Sir John Whitmore: Unlocking a person’s potential to maximize their own performance. 教練是解開人的潛力,來最大化他們的表現。
細心比較兩種學問的定義,你做能發現最少三個分野:
1. 主動與被動: 輔導學中的『促進』是主動,而教練學的『助人學習』及『解開』,卻是傾向被動。那麼主動是否較被動優秀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誤解,被動也是動,不是不動,只是前者主導的是助人者,後者主導的卻是對方。
2. 內外與內在: 教練學的非教導與解開潛力,意味著改進源自內在,輔導學定義中沒有顯示改進的來源,但不同門徑的輔導,用著不同程度的內外改進來源。輔導學的內外兼備,當然比教練的單一來源更有效率,但同時難度也遠遠更高。
3. 正式與隨便: 輔導學強調專業關係,皆因輔導隨時能涉及對方的內心深處,教練相對較為隨便,過程較為輕鬆,但隨便只是指雙方的互動;隨便不是隨意,也不是不認真,教練非常著重方法與過程,絕非隨意說說,胡亂問問。
不要問小弟兩者那個較為優勝,她們根本是不同的物事,如何比較優劣? 兩者也在助人,兩者也能讓你從中找到洞悉。
若你於人生中遇上難題,找輔導員談一談,確是合適的決定;若你想提昇改進自己,又或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教練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教授教練學這二十餘年間,不斷有同學問及教練與輔導,表面看來實在相似,究竟她們有什麼差異呢。
小弟不懂輔導,但粗疏地作個比較,勉強還可。
要定義輔導,跟定義教練一樣,難;不同人、不同團體,有著不同的定義,難於取捨,但既然輔導學源自美國,由美國 31 個輔導學團體,於 2013 年共同草擬的定義,應該有點代表性: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is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that empowers diverse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groups to accomplish mental health, wellness, education, and career goals.
專業輔導是一種專業關係,為要促進不同的個人、家庭、或團體,達致心理健康、幸福、教育及事業目標。
至於選擇教練學的定義,實在比選擇輔導學定義難上百倍,因為教練學團體,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唯有以美國及英國,最早從事教練工作的兩位前輩的定義,作為參考。
Tim Gallwey: It is helping them learn rather than teaching them. 教練是助人學習,而非教導他們。
Sir John Whitmore: Unlocking a person’s potential to maximize their own performance. 教練是解開人的潛力,來最大化他們的表現。
細心比較兩種學問的定義,你做能發現最少三個分野:
1. 主動與被動: 輔導學中的『促進』是主動,而教練學的『助人學習』及『解開』,卻是傾向被動。那麼主動是否較被動優秀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誤解,被動也是動,不是不動,只是前者主導的是助人者,後者主導的卻是對方。
2. 內外與內在: 教練學的非教導與解開潛力,意味著改進源自內在,輔導學定義中沒有顯示改進的來源,但不同門徑的輔導,用著不同程度的內外改進來源。輔導學的內外兼備,當然比教練的單一來源更有效率,但同時難度也遠遠更高。
3. 正式與隨便: 輔導學強調專業關係,皆因輔導隨時能涉及對方的內心深處,教練相對較為隨便,過程較為輕鬆,但隨便只是指雙方的互動;隨便不是隨意,也不是不認真,教練非常著重方法與過程,絕非隨意說說,胡亂問問。
不要問小弟兩者那個較為優勝,她們根本是不同的物事,如何比較優劣? 兩者也在助人,兩者也能讓你從中找到洞悉。
若你於人生中遇上難題,找輔導員談一談,確是合適的決定;若你想提昇改進自己,又或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教練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January 24, 2019
艾克森治療學: 艾克森策略 ABCD
Hi,
早前有艾克森治療學課程同學來電郵詢問:如何釐定艾克森策略中的 ABCD,小弟就用回課堂中『零社交女士』的故事,再作講解。
反正要回覆那位同學,不如公諸同好...
第二次 A1 是當她吸了一口煙之後,艾克森跟她說 「因為你還未到時候」;A2 便是「就算違背了神的旨意,你也不會立即死掉」。
整個邏輯是她原本「相信神會立即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D1),要她改進,艾克森令她先「做一點違背神的旨意的事 」(A2),但她卻發現「就算違背了神的旨意,也不會立即死掉」(A2),她就明白 「被神殺死也需要配合時候」(B)。
由於她違反了神的旨意,卻仍未死,她便有機會「相信神是會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但自己還未配合要死的時候」(C),於是她便會「相信神不會立即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D2)。
很複雜?
當然,否則那會這麼多人,說要學習艾克森治療,最後原來只是學了一點艾克森的語言模式,便以為大功告成!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沒有上課的同學,小弟必須提醒諸位,在艾克森年代 (上世紀 50 年代),吸煙並不是壞事,請勿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昨天的世界。
早前有艾克森治療學課程同學來電郵詢問:如何釐定艾克森策略中的 ABCD,小弟就用回課堂中『零社交女士』的故事,再作講解。
反正要回覆那位同學,不如公諸同好...
D1 是對方面對的是『什麼難題』,「無社交導致不開心」可以是 D1。
D2 是『想要發生的結果』,若 D1 是「無社交導致不開心」,D2 便會是 「有社交」,對不對?
對,但對一個差不多完全沒有社交的人來說,「有社交」是一件極大的挑戰,這樣的 D2 難於達成。
因此,D1 並不能是「無社交導致不開心」,我們需另找一個容易一點解決的 D1。
如果 D1 只是 「相信神會立即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的話,D2 只需是「相信神不會立即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這樣就容易多了。
請留意,小弟說要達成的 D2,並非「相信神不會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而只是不會『立即』而已,那樣做容易得多。
C 是『要達成什麼小目標』,對方便會開始做到 D2 想要發生的結果。
若那個女孩「相信神是會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但自己還未配合要死的時候」,那樣就算做了點違反神旨意的事,也不會立即被殺,這便是 C。
『學到什麼才會達成上述的 C』,正是 B。
她相信吸煙是違反神的旨意,如果就算做了,若然並未有立即死掉,她就明白 「被神殺死也需要配合時候」,這便是她的 B 。
A 是『傳達什麼訊息,對方才會學懂 B』,這個個案的 A 比較複雜一點,分為兩次。
A1 是『表面說的話』,第一次的 A1 ,就是艾克森 「叫她吸一口煙」;A2 其實是艾克森『真正想傳達的訊息』,自然是指示她「做一點違背神的旨意的事 」。
第二次 A1 是當她吸了一口煙之後,艾克森跟她說 「因為你還未到時候」;A2 便是「就算違背了神的旨意,你也不會立即死掉」。
整個邏輯是她原本「相信神會立即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D1),要她改進,艾克森令她先「做一點違背神的旨意的事 」(A2),但她卻發現「就算違背了神的旨意,也不會立即死掉」(A2),她就明白 「被神殺死也需要配合時候」(B)。
由於她違反了神的旨意,卻仍未死,她便有機會「相信神是會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但自己還未配合要死的時候」(C),於是她便會「相信神不會立即殺死違反神旨意的人」(D2)。
很複雜?
當然,否則那會這麼多人,說要學習艾克森治療,最後原來只是學了一點艾克森的語言模式,便以為大功告成!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沒有上課的同學,小弟必須提醒諸位,在艾克森年代 (上世紀 50 年代),吸煙並不是壞事,請勿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昨天的世界。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18
艾克森醫生的介入秘訣 Part 12: 出乎意料
Hi,
艾克森醫生的介入秘訣 Part 1 到 Part 11,已在小弟 Facebook 專頁發表了,Part 12 卻在這裡與各位見面。
何解?
因為要出乎意料嘛。
小弟只是為要出乎意料,而出乎意料,但艾克森醫生的方法,也常常出乎對方意料之外,卻是另有更重要的因由。
當人出乎人意料之外時,慣性看法便會暫停,新的想法便有機會脫穎而出。
沒有新的想法,當然沒有新的行為,一切只會依舊,介入自然失敗告終。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艾克森醫生的介入秘訣 Part 1 到 Part 11,已在小弟 Facebook 專頁發表了,Part 12 卻在這裡與各位見面。
何解?
因為要出乎意料嘛。
小弟只是為要出乎意料,而出乎意料,但艾克森醫生的方法,也常常出乎對方意料之外,卻是另有更重要的因由。
當人出乎人意料之外時,慣性看法便會暫停,新的想法便有機會脫穎而出。
沒有新的想法,當然沒有新的行為,一切只會依舊,介入自然失敗告終。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8
Ericksonian Therapy: 艾克森的智慧 Part 9 - 知說什麼
Hi,
對上一篇的艾克森的智慧,一看之下,竟然已經是五年多前;這一個提醒,好像在叫小弟加點努力,快點完成各個尚待完結的文章系列。
前文說到,『如何說』固然重要,艾克森治療學的要訣,卻是要先找出『說什麼』,可惜多年來,人們卻只注重研究前者,忽略了關鍵的後者。
為要對方更能接受其指引,艾克森醫生擅長以『如何說』來隱藏『說什麼』,他的隱藏確是神乎其技,故更為吸引人去研究、去模仿、去學習,但『說什麼』才是要傳達的訊息,不懂得要『說什麼』,各種『如何說』的隱藏秘技,得物無所用矣。
決定『說什麼』,當然要先考慮需要達成的『最終目的』,這就是為何很多人常說,艾克森治療學是一種策略性治療。
『最終目的』只是這個介入的最終目的,不是這件事情的最終目的,更不是他這個人的最終目的。
後兩者可以遙不可及,就算成功解決難題,最終會是怎樣,誰也說不定,作為介入的目的,不是有點虛無縹緲嗎?
這個『最終目的』,可以是解困時的情境,也可以是解困後的情境,亦可以是解困前的情境,甚至難題根本沒有解決,只是一個沒有難題的情境,這正是艾克森醫生的彈性之道。
前三者方向相同,取捨那一個也未嘗不可,選最易的不錯,擇最想做的亦無妨;後一者卻是一個折衷的另類選擇,再一次顯現艾克森醫生的彈性智慧。
決定目的,只是為要指出一個具體的方向,讓助人者或被助者,清楚知道每一步,要朝著那裡進發,決不茫然自失。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艾克森治療學: www.excelcentre.net/erickson
對上一篇的艾克森的智慧,一看之下,竟然已經是五年多前;這一個提醒,好像在叫小弟加點努力,快點完成各個尚待完結的文章系列。
前文說到,『如何說』固然重要,艾克森治療學的要訣,卻是要先找出『說什麼』,可惜多年來,人們卻只注重研究前者,忽略了關鍵的後者。
為要對方更能接受其指引,艾克森醫生擅長以『如何說』來隱藏『說什麼』,他的隱藏確是神乎其技,故更為吸引人去研究、去模仿、去學習,但『說什麼』才是要傳達的訊息,不懂得要『說什麼』,各種『如何說』的隱藏秘技,得物無所用矣。
決定『說什麼』,當然要先考慮需要達成的『最終目的』,這就是為何很多人常說,艾克森治療學是一種策略性治療。
『最終目的』只是這個介入的最終目的,不是這件事情的最終目的,更不是他這個人的最終目的。
後兩者可以遙不可及,就算成功解決難題,最終會是怎樣,誰也說不定,作為介入的目的,不是有點虛無縹緲嗎?
這個『最終目的』,可以是解困時的情境,也可以是解困後的情境,亦可以是解困前的情境,甚至難題根本沒有解決,只是一個沒有難題的情境,這正是艾克森醫生的彈性之道。
前三者方向相同,取捨那一個也未嘗不可,選最易的不錯,擇最想做的亦無妨;後一者卻是一個折衷的另類選擇,再一次顯現艾克森醫生的彈性智慧。
決定目的,只是為要指出一個具體的方向,讓助人者或被助者,清楚知道每一步,要朝著那裡進發,決不茫然自失。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艾克森治療學: www.excelcentre.net/erickson
Sunday, December 10, 2017
Thinking: 零的迷思 Part 3: 以零導人
Hi,
零的迷思這個課題,已經談了兩回,今次應是尾聲。
最初使用『零』這個概念的古人,肯定充滿智慧的,因為他們懂得欣賞『零』代表著的『沒有』。
全部不是全部,所有不是所有,因為肯定還有,在你的思想範圍之外。
『所有』並不包含『沒有』,『沒有』卻產生『所有』。
人偏好『所有』,殊不知『所有』令人葬送了『沒有』的超然,迷失於自己的『所有』之中。
當任何數字加上『零』時,結果還是最初那個數字,不斷的加,卻絲毫沒變,加上的,去了那裡呢?
當任何數字減去『零』時,結果還是最初那個數字,不斷的減,卻絲毫沒變,減去的,去了那裡呢?
當任何數字乘以『零』時,結果變成『零』,任何物事,重覆『零』次,能不是『零』嗎?
當任何數字除以『零』時,結果變成『無限』,不分不割,才能看到整體,看到整體,能不是『無限』嗎?
『零』,讓人超越二元對立的局限,助人者,先學懂欣賞『零』,才能以『零』啟導別人。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零的迷思這個課題,已經談了兩回,今次應是尾聲。
最初使用『零』這個概念的古人,肯定充滿智慧的,因為他們懂得欣賞『零』代表著的『沒有』。
全部不是全部,所有不是所有,因為肯定還有,在你的思想範圍之外。
『所有』並不包含『沒有』,『沒有』卻產生『所有』。
人偏好『所有』,殊不知『所有』令人葬送了『沒有』的超然,迷失於自己的『所有』之中。
當任何數字加上『零』時,結果還是最初那個數字,不斷的加,卻絲毫沒變,加上的,去了那裡呢?
當任何數字減去『零』時,結果還是最初那個數字,不斷的減,卻絲毫沒變,減去的,去了那裡呢?
當任何數字乘以『零』時,結果變成『零』,任何物事,重覆『零』次,能不是『零』嗎?
當任何數字除以『零』時,結果變成『無限』,不分不割,才能看到整體,看到整體,能不是『無限』嗎?
『零』,讓人超越二元對立的局限,助人者,先學懂欣賞『零』,才能以『零』啟導別人。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December 04, 2017
Thinking: 大堡礁真的正在邁向死亡?
Hi,
全球不少傳媒也在說: 「大堡礁正在邁向死亡」,是否真的如此呢?
不少科學家及環保人士,也堅決相信,在過去一年,他們不斷呼籲,希望全球合力挽救這個世界自然奇觀。
澳洲政府的態度曖昧,故被人認為她為了保障旅遊收益,刻意淡化事情。
另一方面,又有別的專家,指出珊瑚白化的程度是被人誇大其詞,也有主張那是自然週期變化的一部份而已。
究竟事實真的是怎樣的呢?
小弟不是專家,不敢妄下定論,但小弟對某位專家的觀點,卻深感興趣。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礁岩復育部門主管瓦臣菲爾德指出:大堡礁極其遼闊,很多人無法理解那樣規模的事物。
不只是大堡礁這種幅員廣達 344,400 平方公里的事物,我們日常接觸的事情,那一件不是與其他事情縱橫交錯,互為關係呢? 我們又何嘗能真的看清全局呢?
大部份人觀察與思維,只區限於局部 Local,卻完全忽略了整體 Global;任誰也知縱觀大局的重要,不是不想,只是不能。
看局部,清晰卻狹窄;觀整體,廣泛卻模糊。明白兩者差異,顯然不會是那個更為優越,而是兩者兼容。
小弟愚見,助人之道,旨在同時啟動兩種思維。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截至 2016 年底,大堡礁珊瑚整體白化率約為 22%,可算極不尋常,但部份區域完全沒受影響,而某些地方死亡率竟達 67% 之大,箇中原因,亟需澳洲政府及專家們正視。
全球不少傳媒也在說: 「大堡礁正在邁向死亡」,是否真的如此呢?
不少科學家及環保人士,也堅決相信,在過去一年,他們不斷呼籲,希望全球合力挽救這個世界自然奇觀。
澳洲政府的態度曖昧,故被人認為她為了保障旅遊收益,刻意淡化事情。
另一方面,又有別的專家,指出珊瑚白化的程度是被人誇大其詞,也有主張那是自然週期變化的一部份而已。
究竟事實真的是怎樣的呢?
小弟不是專家,不敢妄下定論,但小弟對某位專家的觀點,卻深感興趣。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礁岩復育部門主管瓦臣菲爾德指出:大堡礁極其遼闊,很多人無法理解那樣規模的事物。
不只是大堡礁這種幅員廣達 344,400 平方公里的事物,我們日常接觸的事情,那一件不是與其他事情縱橫交錯,互為關係呢? 我們又何嘗能真的看清全局呢?
大部份人觀察與思維,只區限於局部 Local,卻完全忽略了整體 Global;任誰也知縱觀大局的重要,不是不想,只是不能。
看局部,清晰卻狹窄;觀整體,廣泛卻模糊。明白兩者差異,顯然不會是那個更為優越,而是兩者兼容。
小弟愚見,助人之道,旨在同時啟動兩種思維。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截至 2016 年底,大堡礁珊瑚整體白化率約為 22%,可算極不尋常,但部份區域完全沒受影響,而某些地方死亡率竟達 67% 之大,箇中原因,亟需澳洲政府及專家們正視。
Friday, November 10, 2017
Concepts 101 Part 85: 容易
Hi,
在課堂上,當小弟教授了超過一個方法時,小弟常問同學:那個方法更易?
奇怪的是,同學每每回答的,卻是那個較難的方法。
何解?
因為我們經常弄亂了容易、受控與有效。
容易,需要少小付出與思維。
受控,能影響結果。
有效,能產生預期結果。
很明顯,三者絕不相同,卻易混淆;後兩者皆與結果輸出有關,混為一談也非意外,但『容易』卻跟輸出毫無關係,它是指最低的輸入。
那為何我們會把『容易』跟後兩者混同了呢?
因為當人覺得事情不受控時,便是困難,也因為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也覺困難;其實這兩者也不是困難 Difficulty,而是難題 Problem。
困難是指需要很多很大的輸入,而 Problem 一字源自希臘文,意即障礙。
縱觀三個定義,你會發現,容易的事情,可以是不受控,又或無效的;容易卻無效的方法,有何意義?
沒有意義,但作為助人者,你有沒有察覺,太多數的難題,只是不斷在用容易的方法,卻沒效果而已。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在課堂上,當小弟教授了超過一個方法時,小弟常問同學:那個方法更易?
奇怪的是,同學每每回答的,卻是那個較難的方法。
何解?
因為我們經常弄亂了容易、受控與有效。
容易,需要少小付出與思維。
受控,能影響結果。
有效,能產生預期結果。
很明顯,三者絕不相同,卻易混淆;後兩者皆與結果輸出有關,混為一談也非意外,但『容易』卻跟輸出毫無關係,它是指最低的輸入。
那為何我們會把『容易』跟後兩者混同了呢?
因為當人覺得事情不受控時,便是困難,也因為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也覺困難;其實這兩者也不是困難 Difficulty,而是難題 Problem。
困難是指需要很多很大的輸入,而 Problem 一字源自希臘文,意即障礙。
縱觀三個定義,你會發現,容易的事情,可以是不受控,又或無效的;容易卻無效的方法,有何意義?
沒有意義,但作為助人者,你有沒有察覺,太多數的難題,只是不斷在用容易的方法,卻沒效果而已。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January 27, 2017
個人發展: 成長三階段
Hi,
人的成長,關鍵在於在人生中適當時候,做了適當的事。
根據正面心理治療學的研究,人的順利成長,必須有效地經歷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也是兒童最初階段的成長,有賴父母的照顧與關懷,倚靠父母給予庇護與支持,而父母大多也會由於關愛 Love、希望 Hope、信念 Faith 與責任 Responsibility,緊緊地連繫著子女,這是一個連結的階段。
進入第二個階段時,人身體開始成長,但實質的心智成長,需要能力的累積;所謂能力,就是懂得分辨事物,我們可以由嘗試與錯誤中學習,也可從他人的指導中掌握,這是一個分野的階段。
無論掌握多少能力,它們只是一堆又一堆的知識,若不把它們整合,成為一個獨特個體,人也不能變得成熟,只是年紀大了,知識豐富了,但卻沒有真正的自己;要整合成為一個與別不同的個體,人必須抽離於他人的影響,從經歷中逐步整固,培養屬於自己的想法與信念,這是一個獨立的階段。
若人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倚賴便會持續,內則依賴家人,外則依賴朋友;如果人停留在第二個階段,他只會不斷收集資訊,卻無法發展出自己的見解,老是徵求他人的意見,若意見並不吻合自己現時心中的資訊,卻又不願付諸實行。
作為襄助者,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做能做的,就是協助對方,重新經歷三個階段,造就一個獨立完整的自己。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人的成長,關鍵在於在人生中適當時候,做了適當的事。
根據正面心理治療學的研究,人的順利成長,必須有效地經歷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也是兒童最初階段的成長,有賴父母的照顧與關懷,倚靠父母給予庇護與支持,而父母大多也會由於關愛 Love、希望 Hope、信念 Faith 與責任 Responsibility,緊緊地連繫著子女,這是一個連結的階段。
進入第二個階段時,人身體開始成長,但實質的心智成長,需要能力的累積;所謂能力,就是懂得分辨事物,我們可以由嘗試與錯誤中學習,也可從他人的指導中掌握,這是一個分野的階段。
無論掌握多少能力,它們只是一堆又一堆的知識,若不把它們整合,成為一個獨特個體,人也不能變得成熟,只是年紀大了,知識豐富了,但卻沒有真正的自己;要整合成為一個與別不同的個體,人必須抽離於他人的影響,從經歷中逐步整固,培養屬於自己的想法與信念,這是一個獨立的階段。
若人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倚賴便會持續,內則依賴家人,外則依賴朋友;如果人停留在第二個階段,他只會不斷收集資訊,卻無法發展出自己的見解,老是徵求他人的意見,若意見並不吻合自己現時心中的資訊,卻又不願付諸實行。
作為襄助者,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做能做的,就是協助對方,重新經歷三個階段,造就一個獨立完整的自己。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uesday, December 27, 2016
盲點: 察覺盲點
Hi,
如果你是使用 Windows 作業系統的,不知道你有沒有升級到 Windows 10 呢? 如果有的話,升級後你有沒有用過你的光碟機呢?
十居其九是沒有吧。
光碟機是一個很奇怪的硬件,她曾經風光一時,沒有她不成事,因為若要安裝什麼大型軟件,在寬頻並未普及的時候,唯有靠她。
但她現在真的沒有什麼用,沒用但存在的東西,並非盲點,只是多餘。但既然沒用多年了,為何購買電腦時,仍然把她一併買回來呢?她佔用的空間,大可換成其他更有用的硬件,現在她豈非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空間嗎?
若你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想法的話,她便是你的盲點了。
盲點,就是人忽略了,但影響你的物事。我們不是要移除盲點,而是要察覺她們;移除,只能去掉她們對你的負面影響;察覺,卻更可善用她們,為你帶來正面的效益。
小弟才疏學淺,不懂得如何助人,多年來舉辦的助人課程,不管是教練也好,催眠治療也好,直觀輔引學也好,全都不是教人如何助人,而只是講授如何助人自助。
如何助人自助?助人自行發現盲點。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注:本文原刊登於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6 年 8 月號
如果你是使用 Windows 作業系統的,不知道你有沒有升級到 Windows 10 呢? 如果有的話,升級後你有沒有用過你的光碟機呢?
十居其九是沒有吧。
光碟機是一個很奇怪的硬件,她曾經風光一時,沒有她不成事,因為若要安裝什麼大型軟件,在寬頻並未普及的時候,唯有靠她。
但她現在真的沒有什麼用,沒用但存在的東西,並非盲點,只是多餘。但既然沒用多年了,為何購買電腦時,仍然把她一併買回來呢?她佔用的空間,大可換成其他更有用的硬件,現在她豈非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空間嗎?
若你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想法的話,她便是你的盲點了。
盲點,就是人忽略了,但影響你的物事。我們不是要移除盲點,而是要察覺她們;移除,只能去掉她們對你的負面影響;察覺,卻更可善用她們,為你帶來正面的效益。
小弟才疏學淺,不懂得如何助人,多年來舉辦的助人課程,不管是教練也好,催眠治療也好,直觀輔引學也好,全都不是教人如何助人,而只是講授如何助人自助。
如何助人自助?助人自行發現盲點。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注:本文原刊登於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6 年 8 月號
Tuesday, December 20, 2016
Visual Facilitation: 什麼是直觀輔引學?
Hi
不少研究都認為,圖象思維,相對聽覺及觸覺思維,是更具效益的思維系統。
更有研究發現,人根本就是以視覺作為思維的基礎,亦即是指人是以圖象在腦中運算,只是不同人,會以不同的方式,諸如聽覺、觸覺又或視覺,來接收外界資訊,以及以之來表達運算的結果,這才令人誤解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
舉例來說,如果我問你今天早餐吃了什麼,不管你是所謂的那一種思維模式,首先在你腦海出現的,必然是一幅與你今天早餐相關的圖象,然後你才自動轉換為你慣性的表達模式,回答小弟的這條問題。
人們想不通的時候,常常會說『腦中一片空白』,正好表明了人是以視覺來思維這個重點。
由於人是以圖象來運算思維,以圖象來與人溝通,本應如魚得水,可惜不是所有人均同時是以圖象,來作為接收表達渠道。
若你是以圖象作為接收表達媒介,以圖象語言與你溝通,當然毫無困難;但若你是其他兩類,接收時候會出現障礙。
根據 NLP 的研究,超過三份二的美國人,皆傾向用圖象來接收表達,他們多年來率先倡導圖象思維、視聽教學、視象溝通等等,絕非無因。
圖象輔引學 Graphic Facilitation,在美國更大行其道。
港人以視覺為主的偏少,矛盾就因此應運而生;用圖象溝通,固然有助中間的運算處理,但卻難於接收表達,效果大打折扣。
解決之道,在於以語言來接收表達,讓資訊能輕易傳入思維當中,但語言卻以視覺原理來架構,更能配合中間的運算處理,令接收、處理、表達,一氣呵成。
這正正就是直觀輔引學的機制。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不少研究都認為,圖象思維,相對聽覺及觸覺思維,是更具效益的思維系統。
更有研究發現,人根本就是以視覺作為思維的基礎,亦即是指人是以圖象在腦中運算,只是不同人,會以不同的方式,諸如聽覺、觸覺又或視覺,來接收外界資訊,以及以之來表達運算的結果,這才令人誤解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
舉例來說,如果我問你今天早餐吃了什麼,不管你是所謂的那一種思維模式,首先在你腦海出現的,必然是一幅與你今天早餐相關的圖象,然後你才自動轉換為你慣性的表達模式,回答小弟的這條問題。
人們想不通的時候,常常會說『腦中一片空白』,正好表明了人是以視覺來思維這個重點。
由於人是以圖象來運算思維,以圖象來與人溝通,本應如魚得水,可惜不是所有人均同時是以圖象,來作為接收表達渠道。
若你是以圖象作為接收表達媒介,以圖象語言與你溝通,當然毫無困難;但若你是其他兩類,接收時候會出現障礙。
根據 NLP 的研究,超過三份二的美國人,皆傾向用圖象來接收表達,他們多年來率先倡導圖象思維、視聽教學、視象溝通等等,絕非無因。
圖象輔引學 Graphic Facilitation,在美國更大行其道。
港人以視覺為主的偏少,矛盾就因此應運而生;用圖象溝通,固然有助中間的運算處理,但卻難於接收表達,效果大打折扣。
解決之道,在於以語言來接收表達,讓資訊能輕易傳入思維當中,但語言卻以視覺原理來架構,更能配合中間的運算處理,令接收、處理、表達,一氣呵成。
這正正就是直觀輔引學的機制。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November 04, 2016
Hypnosis: 簡練催眠治療學 Brief Hypnotherapy
Hi,
Brief 簡練,意即 Short & Concise。
Short,短也,意味著這些介入方法,過程極短,需要時間不多。
Concise,精也,小而廣也,技術雖小,但效果卻能廣泛。
簡練催眠治療學,一系列簡短精小的介入技術,卻能讓你助人快速廣泛地達成治療目的。
簡練治療學的源頭,並非研究理論的成果,而是誕生於實際操作的考量;自八十年代起,眾多的心理學家,放下門派偏見,同時也放棄書本理論,聚焦於實際的治療個案,設法找出精簡的治療方法,以期能以最短時間,為患者促成治療成果。
要助人徹底解決難題,理論告訴我們必須針對終極起因,不要忽略『起因』已是過去的事情,縱使它的影響依然故我,但本身已經不再存在,要找到不存在的東西,談何容易?更何況是終極的起因?
而且他之所以深陷困境,皆因這個痛苦的「過去」,要理解,漫長艱巨,最大的障礙,就是與這個過去起因相連的情緒;情緒令人無法清晰思維,那又如何能理解什麼難題的起因呢?
我們希望能快速達成治療目的,若以『快的手段』來達致『快的目的』,很多時只能涉及皮毛,未能觸及深層,徒得表面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快速,源自簡練;簡練精髓在於「放棄」過去,集中於現在與未來。
但不知過去的起因,如何能徹底消除難題?
真的不能!既然不能,就不去理會難題,專注解決方法。可以不理會難題,而直接解決嗎?
當然可以,反正她們身處不同時空,等於你要到深圳,也不一定要由香港出發,才能到達你的目的地,不是嗎?
難題起因在過去,難題根源在更遠的以前,難題影響在現在,解決在未來。
解難可以回想過去,發現起因,消除起因;解難也可以回到更遠的過去,找出難題的根源,調整促成難題根源的機制;解難亦可以聚焦現在的難題影響,移除形成影響的模式,影嚮便不能存在;解難更可以只集中未來,促成對方想達成的目的,難題也不再存在。
誰說解難必須要解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Updated: May 13 2017
Brief 簡練,意即 Short & Concise。
Short,短也,意味著這些介入方法,過程極短,需要時間不多。
Concise,精也,小而廣也,技術雖小,但效果卻能廣泛。
簡練催眠治療學,一系列簡短精小的介入技術,卻能讓你助人快速廣泛地達成治療目的。
簡練治療學的源頭,並非研究理論的成果,而是誕生於實際操作的考量;自八十年代起,眾多的心理學家,放下門派偏見,同時也放棄書本理論,聚焦於實際的治療個案,設法找出精簡的治療方法,以期能以最短時間,為患者促成治療成果。
要助人徹底解決難題,理論告訴我們必須針對終極起因,不要忽略『起因』已是過去的事情,縱使它的影響依然故我,但本身已經不再存在,要找到不存在的東西,談何容易?更何況是終極的起因?
而且他之所以深陷困境,皆因這個痛苦的「過去」,要理解,漫長艱巨,最大的障礙,就是與這個過去起因相連的情緒;情緒令人無法清晰思維,那又如何能理解什麼難題的起因呢?
我們希望能快速達成治療目的,若以『快的手段』來達致『快的目的』,很多時只能涉及皮毛,未能觸及深層,徒得表面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快速,源自簡練;簡練精髓在於「放棄」過去,集中於現在與未來。
但不知過去的起因,如何能徹底消除難題?
真的不能!既然不能,就不去理會難題,專注解決方法。可以不理會難題,而直接解決嗎?
當然可以,反正她們身處不同時空,等於你要到深圳,也不一定要由香港出發,才能到達你的目的地,不是嗎?
難題起因在過去,難題根源在更遠的以前,難題影響在現在,解決在未來。
解難可以回想過去,發現起因,消除起因;解難也可以回到更遠的過去,找出難題的根源,調整促成難題根源的機制;解難亦可以聚焦現在的難題影響,移除形成影響的模式,影嚮便不能存在;解難更可以只集中未來,促成對方想達成的目的,難題也不再存在。
誰說解難必須要解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Updated: May 13 2017
Thursday, November 03, 2016
Hypnosis: 艾克森治療學 與 合氣道
Hi,
前幾天催眠治療師課程中,小弟提到艾克森醫生的催眠理念。很多人認為她跟『柔道』類似,小弟卻相信以『合氣道』來作比喻,更為貼切。
但什麼是合氣道呢?
詳盡精確的解釋,你還是請教合氣道大師們好了,小弟才疏學淺,只能從道聽途說中,略知少許。
合氣道,如字所示,氣之相合也,但相合的,並不是你我之氣相合,而是人與『天地之氣』相合。每個人也不相同,你將難以和每一個人也能相合;但天地只有一個,讓自己與天地成為一體的武術,便是合氣道了。
天地之氣又是什麼呢?天地指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對立,有人或稱之陰陽,也有人曰之為正負,甚或只稱作自然,縱使名字不同,本質卻是相同;兩種狀態既是相反,又互相銜接。
合氣道具體操作時,高手往往能切入對手死角,擾亂對方重心,但絕不以蠻力攻擊對方,而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至無威脅的方向,甚至吸收化為自己的力量。
合氣道的技法數以百計,但她的重點並不在於技法之多,而在於它的技法原理,粗略區分,可分成三項以作說明。
圓形運轉,合氣道中所有的技法,都與它有著密切的關係,意即不與對方正面衝突,保持中心線及重心,利用內外迴轉移動、驅使整體之力去導引對方失掉重心,而這正是合氣道之精華之處。
三角步形,任何姿勢下,兩腳必互相形成三角形,使重心分明,有助身體穩定靈活,而腳尖的方向,往往就是運力的方向,使力量易於集中;三角步法也能與前述的圓形轉動相輔相成,重心之腳就是軸心。
四方固定,以關節控制來壓制對方,使人四方皆受壓制的形態,有如泰山壓頂,對方無法加以反抗。
合氣道的核心重點,就是順應自然,強調所有的動作都應是自然合理的,沒有勉強的,故當運用時需要花費很大氣力,才能完成動作時,必定是忽略了這個基本重點了。
其實不只是艾克森治療學,以至任何助人學問,諸如催眠、教練、輔引等等,融渥合氣道原理,皆有莫大裨益。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前幾天催眠治療師課程中,小弟提到艾克森醫生的催眠理念。很多人認為她跟『柔道』類似,小弟卻相信以『合氣道』來作比喻,更為貼切。
但什麼是合氣道呢?
詳盡精確的解釋,你還是請教合氣道大師們好了,小弟才疏學淺,只能從道聽途說中,略知少許。
合氣道,如字所示,氣之相合也,但相合的,並不是你我之氣相合,而是人與『天地之氣』相合。每個人也不相同,你將難以和每一個人也能相合;但天地只有一個,讓自己與天地成為一體的武術,便是合氣道了。
天地之氣又是什麼呢?天地指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對立,有人或稱之陰陽,也有人曰之為正負,甚或只稱作自然,縱使名字不同,本質卻是相同;兩種狀態既是相反,又互相銜接。
合氣道具體操作時,高手往往能切入對手死角,擾亂對方重心,但絕不以蠻力攻擊對方,而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至無威脅的方向,甚至吸收化為自己的力量。
合氣道的技法數以百計,但她的重點並不在於技法之多,而在於它的技法原理,粗略區分,可分成三項以作說明。
圓形運轉,合氣道中所有的技法,都與它有著密切的關係,意即不與對方正面衝突,保持中心線及重心,利用內外迴轉移動、驅使整體之力去導引對方失掉重心,而這正是合氣道之精華之處。
三角步形,任何姿勢下,兩腳必互相形成三角形,使重心分明,有助身體穩定靈活,而腳尖的方向,往往就是運力的方向,使力量易於集中;三角步法也能與前述的圓形轉動相輔相成,重心之腳就是軸心。
四方固定,以關節控制來壓制對方,使人四方皆受壓制的形態,有如泰山壓頂,對方無法加以反抗。
合氣道的核心重點,就是順應自然,強調所有的動作都應是自然合理的,沒有勉強的,故當運用時需要花費很大氣力,才能完成動作時,必定是忽略了這個基本重點了。
其實不只是艾克森治療學,以至任何助人學問,諸如催眠、教練、輔引等等,融渥合氣道原理,皆有莫大裨益。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October 29, 2016
我的觀點: 無知,還是高手?
Hi,
近期的熱門話題,想必是那個宣誓風波。
小弟不是想談政治,而是想研究一下,這個風波背後的機制。
有人說他們只是無知,但他們的挑釁能力,卻屬頂級,絕不是小學雞水平。
在宣誓之前,他們其中一位,已經製造了一個國際級話題-性空間;香港的居住空間問題,早已世界聞名,再說也沒有什麼反應,但性空間卻遠比居住空間,有著更大的殺傷力,何解?
根據人本心理學祖師 Maslow 的需求層次原理,爭取越高層次需要影響力越大,但有這種需要的人也越少;失去越低層次需要的影響力也越大,而且有這種需要的人也越多。
綜合來說,就是缺乏越低層次需要,將更能影響更多的人。
居住空間只是第二層的安全需要,但性空間卻屬於最基本的第一層生理需要;從這個角度看,後者的影響力與被影響的人數,當然比前者更高,而且更快引起反應。
再者,越低層次的需要的匱乏,越被壓抑,越難宣之於口,你或會投訴第三層需要的「沒有朋友」,卻不會隨隨便便跟人說第一層的「便秘」或者「沒有地方 X 嘢」,當有人代為開口時,就更易引發共鳴。
至於宣誓時的中國別稱,連繫到的是日軍殘殺暴行,直接刺激第一層的基本生存需要,又那能不引起眾多人的反感呢?
更甚者是不止如此,當年的日軍入侵事件,令人聯想到流離失所,同時威脅到第二層的安全需要;不少人,特別是上一代的朋友,他們經歷過親友被日軍傷害,亦即是第三層的社交與愛的需要,也被動搖;愛國者視國家名聲為自己的尊嚴,那麼第四層的自尊自重需要,亦被牽連。
真正的愛國者,雖然數目不會太多,但他們把愛國作為自己的終身任務,那就是第五層的需要了,侮辱他們的國家,又怎能不惹來他們極大反抗呢?
一句說話,便能同時啟動全部五個層次,能不說他倆不是高手嗎?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作為催眠治療師又或各種助人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能以啟動多個需要層次來激發他人,自然更有效果。
近期的熱門話題,想必是那個宣誓風波。
小弟不是想談政治,而是想研究一下,這個風波背後的機制。
有人說他們只是無知,但他們的挑釁能力,卻屬頂級,絕不是小學雞水平。
在宣誓之前,他們其中一位,已經製造了一個國際級話題-性空間;香港的居住空間問題,早已世界聞名,再說也沒有什麼反應,但性空間卻遠比居住空間,有著更大的殺傷力,何解?
根據人本心理學祖師 Maslow 的需求層次原理,爭取越高層次需要影響力越大,但有這種需要的人也越少;失去越低層次需要的影響力也越大,而且有這種需要的人也越多。
綜合來說,就是缺乏越低層次需要,將更能影響更多的人。
居住空間只是第二層的安全需要,但性空間卻屬於最基本的第一層生理需要;從這個角度看,後者的影響力與被影響的人數,當然比前者更高,而且更快引起反應。
再者,越低層次的需要的匱乏,越被壓抑,越難宣之於口,你或會投訴第三層需要的「沒有朋友」,卻不會隨隨便便跟人說第一層的「便秘」或者「沒有地方 X 嘢」,當有人代為開口時,就更易引發共鳴。
至於宣誓時的中國別稱,連繫到的是日軍殘殺暴行,直接刺激第一層的基本生存需要,又那能不引起眾多人的反感呢?
更甚者是不止如此,當年的日軍入侵事件,令人聯想到流離失所,同時威脅到第二層的安全需要;不少人,特別是上一代的朋友,他們經歷過親友被日軍傷害,亦即是第三層的社交與愛的需要,也被動搖;愛國者視國家名聲為自己的尊嚴,那麼第四層的自尊自重需要,亦被牽連。
真正的愛國者,雖然數目不會太多,但他們把愛國作為自己的終身任務,那就是第五層的需要了,侮辱他們的國家,又怎能不惹來他們極大反抗呢?
一句說話,便能同時啟動全部五個層次,能不說他倆不是高手嗎?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作為催眠治療師又或各種助人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能以啟動多個需要層次來激發他人,自然更有效果。
Tuesday, October 11, 2016
Hypnosis: 正面催眠治療學 Positive Hypnotherapy
Hi,
正面治療,並非凡事只向好處想,那只是正面思維。
正面治療,也非令其開心快樂滿足,那其實是正面心理學。
正面治療,來自正面 Positive 一字的拉丁文原意-真實具體。
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是他完全沒有難題,而是他既能真實具體地看清自己與情況,更擁有真實具體的方法,解決他自己的真實具體的難題。
人很是奇怪,我們能輕易察覺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卻極為罕有會讚賞別人;同理,我們會叫人不要做什麼錯誤的事,卻少有叫人要做什麼正確的事;結果,我們更有興趣研究疾病與難題,卻忽略什麼才是健康的狀態。
這是由於我們傾向負面,因為察覺負面能帶來即時的生存優勢,遠古人類越能察知危險,便越能及早應付或躲避,最終得以存活下來。
人人聚焦負面,日常生活中充滿著『不要』、『不好』與『錯誤』,大家站在不同立場,遠遠多於相同觀點,矛盾衝突變成常態,長期的矛盾衝突,自然引致壓力,引致難題。
常聽人說最佳的助人方法是『助人自助』,其實每一個人也已經在『自助』,他們自己努力尋找方法來解決他們面對的矛盾衝突;有人會以暴力來取回公平名譽,有人會以酗酒來應付傷痛,亦有人會以藥物來覓尋一個更好的世界,可惜這些自助方法,或會帶來更大的矛盾與衝突。
『助人自助』不是最佳的方法,而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當每一個人已經是在自助,他又怎會放棄自己原有的方法,來用你給他的方法呢? 因此,有效的介入,必須是『自助』治療,讓對方自己找到真實具體的方法,來解決他們自己真實具體的難題。
傳統的方法,治療師與患者站在難題的對立方位,當我們集中於對方本身具備的真實具體能力時,大家便站在同一方,一個在『自助』,一個從旁『助人自助』。
但問題不止在於外面的世界,每個人心中也是充斥著『不』與『錯』,但他們卻是正在做著那些『不』與『錯』;內在的矛盾,同時影響著每一個人,內外交煎下,身心又怎能健康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正面治療,並非凡事只向好處想,那只是正面思維。
正面治療,也非令其開心快樂滿足,那其實是正面心理學。
正面治療,來自正面 Positive 一字的拉丁文原意-真實具體。
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是他完全沒有難題,而是他既能真實具體地看清自己與情況,更擁有真實具體的方法,解決他自己的真實具體的難題。
人很是奇怪,我們能輕易察覺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卻極為罕有會讚賞別人;同理,我們會叫人不要做什麼錯誤的事,卻少有叫人要做什麼正確的事;結果,我們更有興趣研究疾病與難題,卻忽略什麼才是健康的狀態。
這是由於我們傾向負面,因為察覺負面能帶來即時的生存優勢,遠古人類越能察知危險,便越能及早應付或躲避,最終得以存活下來。
人人聚焦負面,日常生活中充滿著『不要』、『不好』與『錯誤』,大家站在不同立場,遠遠多於相同觀點,矛盾衝突變成常態,長期的矛盾衝突,自然引致壓力,引致難題。
常聽人說最佳的助人方法是『助人自助』,其實每一個人也已經在『自助』,他們自己努力尋找方法來解決他們面對的矛盾衝突;有人會以暴力來取回公平名譽,有人會以酗酒來應付傷痛,亦有人會以藥物來覓尋一個更好的世界,可惜這些自助方法,或會帶來更大的矛盾與衝突。
『助人自助』不是最佳的方法,而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當每一個人已經是在自助,他又怎會放棄自己原有的方法,來用你給他的方法呢? 因此,有效的介入,必須是『自助』治療,讓對方自己找到真實具體的方法,來解決他們自己真實具體的難題。
傳統的方法,治療師與患者站在難題的對立方位,當我們集中於對方本身具備的真實具體能力時,大家便站在同一方,一個在『自助』,一個從旁『助人自助』。
但問題不止在於外面的世界,每個人心中也是充斥著『不』與『錯』,但他們卻是正在做著那些『不』與『錯』;內在的矛盾,同時影響著每一個人,內外交煎下,身心又怎能健康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uesday, September 27, 2016
Friday, September 16, 2016
Concepts 101 Part 82: 器量與氣量
Hi,
讚賞別人的量度,應是說『器』量,還是『氣』量才正確呢?
不少人說兩者相通,故兩者也是正確。
小弟也認為兩者皆是正確,但並不互通,兩者意義不同,但卻相關。
器量,器皿的容量,容納事物的大小也,以之來形容人,當然是指能容人事物之量,胸襟廣闊者也。
有器才有識,所謂『器識』,熊十力先生這樣論說:「能受而不匱之謂器,知本而不蔽之謂識」,意即器量需廣大而能容受,才不會匱乏而貧薄;識見須深遠明通,始能分辨事物的根本,才不會有所蒙蔽而茅塞。
試問容量不足,又怎能察知根本呢?
至於氣量,氣魄的大小;氣者,無形的力量也,所謂氣功、正氣、浩然之氣,全皆無形但卻具備力量;用現今的講法,氣就是無形的影響力。
器量大才造就識見,有識見才能養氣,是故器量越大,氣量越大。
可惜今天小器者眾,凡聽到不吻合自己想法的意念,皆認定對方錯誤,如此那有識見,那具氣量?
小弟自知才疏學淺,運用的所謂助人技術,諸如教練與催眠,實則只是被動助人 Passive Helping,而非需要更大專業知識的主動助人 Active Helping。
教練與催眠,兩者共通之處,乃同樣也無需懂得如何解決對方的難題,讓對方自行找到答案,只是前者於顯意識運作,後者作用於對方的無意識中。
被動助人,就是令對方主動自助。
助人者的被動,等若擴大了相互間的器量,促進對方分辨事物的根本,拓闊了對問題的識見,才能啟蒙茅塞,繼而對方自行影響自己,增強自己解決難題的氣量。
助人者要做到被動,得先能容納對方不同的想法,這便是被動助人者的器量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讚賞別人的量度,應是說『器』量,還是『氣』量才正確呢?
不少人說兩者相通,故兩者也是正確。
小弟也認為兩者皆是正確,但並不互通,兩者意義不同,但卻相關。
器量,器皿的容量,容納事物的大小也,以之來形容人,當然是指能容人事物之量,胸襟廣闊者也。
有器才有識,所謂『器識』,熊十力先生這樣論說:「能受而不匱之謂器,知本而不蔽之謂識」,意即器量需廣大而能容受,才不會匱乏而貧薄;識見須深遠明通,始能分辨事物的根本,才不會有所蒙蔽而茅塞。
試問容量不足,又怎能察知根本呢?
至於氣量,氣魄的大小;氣者,無形的力量也,所謂氣功、正氣、浩然之氣,全皆無形但卻具備力量;用現今的講法,氣就是無形的影響力。
器量大才造就識見,有識見才能養氣,是故器量越大,氣量越大。
可惜今天小器者眾,凡聽到不吻合自己想法的意念,皆認定對方錯誤,如此那有識見,那具氣量?
小弟自知才疏學淺,運用的所謂助人技術,諸如教練與催眠,實則只是被動助人 Passive Helping,而非需要更大專業知識的主動助人 Active Helping。
教練與催眠,兩者共通之處,乃同樣也無需懂得如何解決對方的難題,讓對方自行找到答案,只是前者於顯意識運作,後者作用於對方的無意識中。
被動助人,就是令對方主動自助。
助人者的被動,等若擴大了相互間的器量,促進對方分辨事物的根本,拓闊了對問題的識見,才能啟蒙茅塞,繼而對方自行影響自己,增強自己解決難題的氣量。
助人者要做到被動,得先能容納對方不同的想法,這便是被動助人者的器量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July 28, 2016
Coaching: 看而明白
Hi,
自從小弟水的形狀一文刊出後,不少同學電郵小弟,說看了很多遍,還未能領略當中含意,請小弟明示。
小弟標準回覆:大佬/姐呀,明白,需要看到,然後才能想到呀,否則再多看多少遍也沒用!
教練,就是讓對方看到更多之後,想到更多。
既然看了很多遍,那為什麼未能想到呢?
因為還未看到要看到的。
沒有提示下,惘無頭緒,以致看不到關鍵,那就只有胡亂猜測,當然不會明白,當然不會有所得著。
這八幅圖,是經小弟詳加挑選,並非隨意亂擇,當中隱含著十種教練助人的方向概念,明白之後,自然掌握。
八幅圖,為何是十種概念?
誰告訴你是一幅圖,一個概念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上了第一節蘊蓄展策師的同學,應能理解到,除了上述看而明白這個策略外,還有另外一個更形重要的,就是不看而明。
P.P.S. 不能看懂,因為她們並非文字,而是符號;概念,也是符號。
自從小弟水的形狀一文刊出後,不少同學電郵小弟,說看了很多遍,還未能領略當中含意,請小弟明示。
小弟標準回覆:大佬/姐呀,明白,需要看到,然後才能想到呀,否則再多看多少遍也沒用!
教練,就是讓對方看到更多之後,想到更多。
既然看了很多遍,那為什麼未能想到呢?
因為還未看到要看到的。
沒有提示下,惘無頭緒,以致看不到關鍵,那就只有胡亂猜測,當然不會明白,當然不會有所得著。
這八幅圖,是經小弟詳加挑選,並非隨意亂擇,當中隱含著十種教練助人的方向概念,明白之後,自然掌握。
八幅圖,為何是十種概念?
誰告訴你是一幅圖,一個概念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上了第一節蘊蓄展策師的同學,應能理解到,除了上述看而明白這個策略外,還有另外一個更形重要的,就是不看而明。
P.P.S. 不能看懂,因為她們並非文字,而是符號;概念,也是符號。
Wednesday, July 24, 2013
Listenology: 有關聆聽五六
Hi,
先前聽了這麼多有關聽的,你認為自己的聆聽水平如何?想知道更多有關聆聽的資訊?就多說給你聽吧!
Barker 於 2000 年發現人聆聽時有四種風格-人向、時向、動向、事向;女性傾向人向,男性則傾向其餘三種,人向的人,卻更能聽到更多! (Bodie 2003)
聆聽是任何助人方法的最佳工具,若聆聽時能給了對方更多抒發的機會,以及讓對方感覺你真的存在,他將會得到更大的幫助。(Lehman 1986)
Perrine 發現,助人者往往只著重如何幫助對方解決難題,而忽略了聆聽對方,結果助人效果大打折扣!
能有直接目光接觸的人,是更好的聆聽者,而且能給人更大的支持。(Miller 1983)
最常見的聆聽障礙是被外間聲音干擾、發白日夢、心中想著其他事情、對講者的話沒有興趣等等 (Golen 1990),你能避免這些障礙嗎?
在商業溝通中,首三位的聆聽障礙是電話干擾、分心、及反駁對方 (Watson),你有受過這些障礙困擾嗎?
多位研究者發現,年紀越輕,越認為自己聆聽水平越高,年紀越大,才開始察覺自己聆聽技能有限!(Halone, Wolvin, Coakley)
超過八個獨立研究顯示,聆聽水平是招聘與升職的最關鍵決定因素,遠比解難能力、工作需要的技術、以及學歷更為重要!
作為這麼重要的技術,聆聽訓練平均只佔各種溝通課程 7% 以下的時間,而醫生竟有 69% 時間不斷打斷病人的說話,而且 77% 的個案中,病人真正求診的原因,醫生根本未有發現!(Lee 2000)
這不是很奇怪嗎?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有興趣提昇自己聆聽水平的朋友,可報讀小弟最新課程-超聽學。
先前聽了這麼多有關聽的,你認為自己的聆聽水平如何?想知道更多有關聆聽的資訊?就多說給你聽吧!
Barker 於 2000 年發現人聆聽時有四種風格-人向、時向、動向、事向;女性傾向人向,男性則傾向其餘三種,人向的人,卻更能聽到更多! (Bodie 2003)
聆聽是任何助人方法的最佳工具,若聆聽時能給了對方更多抒發的機會,以及讓對方感覺你真的存在,他將會得到更大的幫助。(Lehman 1986)
Perrine 發現,助人者往往只著重如何幫助對方解決難題,而忽略了聆聽對方,結果助人效果大打折扣!
能有直接目光接觸的人,是更好的聆聽者,而且能給人更大的支持。(Miller 1983)
最常見的聆聽障礙是被外間聲音干擾、發白日夢、心中想著其他事情、對講者的話沒有興趣等等 (Golen 1990),你能避免這些障礙嗎?
在商業溝通中,首三位的聆聽障礙是電話干擾、分心、及反駁對方 (Watson),你有受過這些障礙困擾嗎?
多位研究者發現,年紀越輕,越認為自己聆聽水平越高,年紀越大,才開始察覺自己聆聽技能有限!(Halone, Wolvin, Coakley)
超過八個獨立研究顯示,聆聽水平是招聘與升職的最關鍵決定因素,遠比解難能力、工作需要的技術、以及學歷更為重要!
作為這麼重要的技術,聆聽訓練平均只佔各種溝通課程 7% 以下的時間,而醫生竟有 69% 時間不斷打斷病人的說話,而且 77% 的個案中,病人真正求診的原因,醫生根本未有發現!(Lee 2000)
這不是很奇怪嗎?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有興趣提昇自己聆聽水平的朋友,可報讀小弟最新課程-超聽學。
Monday, August 22, 2011
Ericksonian Therapy: 艾克森的智慧 Part 7 - 不解難題
Hi,
艾克森醫生的治療方法,以快取勝,但為何能快呢?
首先要瞭解的是,為什麼會慢?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助人解難;解難,便是慢的根源;不解難,自然快。
難題,顧名思義,就是難;要解,花時花力;捨棄研究難題的起因、結構、因素,時間就是這樣省回來。
不解難,如何能好?著眼人能做些什麼,難題便不再發生;簡單、直接。
但重點不是改變現有行為,而是新增行為;改變現有行為,不管那是否難題一部份,習慣了的卻要改變,當然難;硬要他改,等於為難題加上難題,但這不就是現今不少解難者,每天正在做的事嗎?難怪越解越難,中途放棄者,往往比最終成功的為眾。
舉例來說,對方前來戒酒,游說他不去飲酒,就是改變現有行為;能不飲,早就不飲了,那還用你來幫忙?新增行為,就是發掘他能做些什麼,令自己不飲、少飲、不能飲、不想飲,甚至難於去飲。
以難題來令難題難於發生,是不解難下解決難題的智慧。
淺談艾克森醫生的智慧,不經不覺已是第七篇,也是暫時最後一篇;老套一句,艾克森醫生的智慧,博大精深,囉唆了這麼久,還只能停留在皮毛之上,將來機緣或至,再與各位續談。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艾克森醫生的治療方法,以快取勝,但為何能快呢?
首先要瞭解的是,為什麼會慢?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助人解難;解難,便是慢的根源;不解難,自然快。
難題,顧名思義,就是難;要解,花時花力;捨棄研究難題的起因、結構、因素,時間就是這樣省回來。
不解難,如何能好?著眼人能做些什麼,難題便不再發生;簡單、直接。
但重點不是改變現有行為,而是新增行為;改變現有行為,不管那是否難題一部份,習慣了的卻要改變,當然難;硬要他改,等於為難題加上難題,但這不就是現今不少解難者,每天正在做的事嗎?難怪越解越難,中途放棄者,往往比最終成功的為眾。
舉例來說,對方前來戒酒,游說他不去飲酒,就是改變現有行為;能不飲,早就不飲了,那還用你來幫忙?新增行為,就是發掘他能做些什麼,令自己不飲、少飲、不能飲、不想飲,甚至難於去飲。
以難題來令難題難於發生,是不解難下解決難題的智慧。
淺談艾克森醫生的智慧,不經不覺已是第七篇,也是暫時最後一篇;老套一句,艾克森醫生的智慧,博大精深,囉唆了這麼久,還只能停留在皮毛之上,將來機緣或至,再與各位續談。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