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08, 2022

Concepts 101 Part 91: 分離與結合

Hi,



分離與結合,在人生中不斷交替。

由精子卵子結合形成人,懷胎十月後與母親身體分離,然後與家人結合成家庭,長大後家自立,再與伴侶結合組織自己的家庭;人生過程中,我們還會經歷種種大大小小的分離與結合,最後便是自己與世界的終極分離

終極分離後,還可有什麼?

沒有黑暗,便沒有光明;沒有分離便沒有結合

分離與結合,同樣需要接納;若不接納,分離時力求結合,結合時堅持分離,你將永遠停留在徒具形體的前一階段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December 22, 2018

Sunday, April 24, 2016

NLP: 荒謬與矛盾

Hi,

近年自殺事件頻生,小弟無能,只覺傷痛,卻無計可施。

小弟絕不想抽這種水,應該是會折墮的,但小弟真的有一個方法,它至少對小弟自己有效,對其他人是否有效,不得而知

每當小弟有所困惑時,必做一事,做後輕則開懷歡笑,重則茅塞頓開豁然通達

小弟明白,對自己有效,當然未必等於對其他人也有用,而且小弟的困擾,大多只是小問題,遠遠不及時下年青人,需要面對的徬徨前路。

但究竟那是什麼的方法呢?

看周星馳先生的電影

表面一點的,看後輕鬆暢快,頓時改變當前狀態;從研究 NLP 中我們學到,狀態變了,想法也會隨之有所調整,就算只是些微的調整,對事物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周先生的多套電影,就算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一看再看,也不會感覺過時,笑位仍然是笑位,這是周先生的電影功力。

一般人只道周先生的電影低俗,卻不明白這正是周先生聰明之處。

低俗內容只是表面,表達的卻是表面內容下的深層思想,要是表面即是深層,相信電影要多沉悶,有多沉悶。以低俗喜劇來展現哲理,票房與意義,兩者兼得,難道不是聰明?

他那有什麼深層思想,來來去去的就是那些『屎尿屁』,真的令人作嘔!那麼,莊子的『道在屎溺』豈非也同樣令人作嘔?

也有人認為他的電影無厘頭,皆因他常以『荒謬與矛盾』來表達人生的『荒謬與矛盾』,不明白『荒謬與矛盾』,當然有的只是無厘頭了。

人生就是充滿著『荒謬與矛盾』,看不通,痛苦萬分;超然一點看通了原來只是這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這篇短文已經寫好了兩個星期,小弟故意延後才發出,皆因不想當成抽水之作。

P.P.S. 周先生的作品,內裡埋藏著大量隱喻 Metaphor,想學習 NLP艾克森催眠,周先生的電影是首選。

P.P.P.S. 大部份港產喜劇,表面像是幽默,實質低俗;周先生九十年代的作品,背道而馳,表面低俗,卻包裝著內裡的真正幽默

P.P.P.P.S. 搞笑容易幽默難,幽默是觀點上的突然轉向,帶來歡笑之餘,讓人得到新的體會,這才是幽默喜劇療傷之義;要培養幽默,必先對眼前世界帶著超然觀點,要有這樣的觀點,關鍵是能綜觀大局以及超脫自我,這當然難。

P.P.P.P.P.S. 小弟無意叫你去看翻版電影,但想即時看看,可在 Youtube 找找。小弟在 Youtube 隨手找到的: https://goo.gl/6P8lSG

備注:本文原刊登於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6年3月號

Updated: Apr 11 2018

Saturday, June 08, 2013

Concepts 101 Part 68: 整合與合整

Hi,

整合合整,其義本同,但前者早已被人濫用,變質了,為免誤會,唯另創『合整』一詞。

『整合』原意,就是把本身根本相關的,合作一起,回復整體,但慢慢這個詞,好像變成了把無關的物事,結合起來。

無關的,無論如何結合,也是無關的,硬合起來,不淪不類。

相關但分散的,重新結合,得到的是所謂的 Synergy,協同也。

舉例來說,小弟的 Developmental Dynamics,其原理不是小弟原創,只是整合了多個發展理論而成,其中包括 Erikson, Piaget, Kohlberg, Loevinger, Maslow, McClelland, Murray, Watson, Kegan, Bandura, Freud, Gesell, Kamii, Delpit, Kessler, Swadener, Mallory, Vygotsky, Bronfenbrenner 等等。

要整合他們的理論,不是他們的理論有什麼問題,反而是他們說的全都是正確,但卻不同;單看兩三位專家的理論,你還會覺得他們互相矛盾;既然矛盾,又何會他們全都是正確呢?

當你看到更多不同理論時,你自會發現,原來他們在看同一件事的不同面,結合起來,一個更整體的整體便顯現眼前了!

是黑非白,到頭來還是只得一個;黑白並存,世界就更闊了。

這是整合,又或小弟稱之為合整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Wednesday, May 29, 2013

Developmental Dynamics: 第七層至第十二層

Hi,

Developmental Dyanmics 課程剛於上星期完成,及後收到不少同學問著同一類的問題,全都是關於第七層至第十二層,但我們的課程重心在一至六層啊!

與其逐一回應,不如一次過在這裡解釋好了。

課程的目的不是要大家超脫,而是成為一個更出色的普通人,那就是讓自己發展至第六層;第六層,已經是已發展地區成人人口的 99.94% 最上層了,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第七層至第十二層,內在動態已非普通人所能明白,如果你已是第六層的發展層次,堂上的有限資料,早已足夠讓你推想得到了。

簡單來說,首三層,思維是一元的,黑白不分也。

次三層,思維提升至二元了,非黑即白,這是現實世界的模式,能成長到這裡,現實世界不會為你帶來太大的難題,成為一個很不錯的普通人了!

再上三層,由於已察覺到二元的局限,思維進一步提升至非二元非黑非白了。

到了最上的三層,發現了非二元也是局限,轉過來回到一元了,但這個一元,並非最低層的一元,而是包含一元二元非二元一元,世界根本沒有什麼黑白了!

走筆至此,小弟礙於發展水平有限,無法再進一步說明上六層的境界,致歉!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有興趣更瞭解發展動力學的朋友,不妨選讀四年只辦一次的 Developmental Dynmaics II,未有修讀基礎課程的朋友,也能從中有所得著。

Monday, May 20, 2013

Developmental Dynamics: 為什麼視野會變窄了?

Hi,

前文香港英語水平中提到,當人的世界視野窄了,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自然不再被重視。

但是為什麼人的視野會變窄了?

要知道原因,我們需要先理解發展動力學的基本原理:人的外在發展,受制於人的內在發展。人的內在發展,就是人的心智發展,亦即是人的思維能力水平。

看得闊,還是窄,當然不是視力的問題,而是人的思維能力;不能明白的東西,人腦為了節省能量,就會跳過不看不聽,因此,我們的視野是闊是窄,取決於我們的思維能力水平。

但為何香港人的視野會變窄呢?還不就是因為人腦的節能功能

當有人把資源直接送到大門口,我們根本沒有需要向外看,那又何需去看呢?當人習慣了不向外看,向外看的能力、思維外邊資訊的能力,也開始下降,視野當然變窄!

這種思維外邊資訊的能力下降,最先影響到的,就是相關的語言能力了,難怪回歸只是十多年,竟有差不多八成的人,認為自己的英語說話能力,只屬一般或以下了。

這種禮物,再過十年,影響的不只是英語能力,而是整體的思維水平,急速跌『呢』,這又解釋了我們為何越來越反智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想更瞭解發展動力學,可收聽小弟的講解錄音

P.P.S. 小弟的取態是:禮物照收,感謝阿爺,但繼續向外看,堅決反跌『呢』!

Tuesday, May 14, 2013

Developmental Dynamics: 王國維與一代宗師的三個境界

Hi,

同學來電郵分享,小弟十分認同他的觀念,對曾修讀小弟的發展動力學認證專業教練的同學,尤為有用,故再分享如下:

發展動力,人生階段,我覺得以下兩個有可參考處:

1.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2. 王家衛,一代宗師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小弟回應
 
不論是是王國維,又或是王家衛一代宗師的三個境界,已是極高的發展境界。

小弟不才,總是認為王國維說的不是三個境界,只是兩個而矣,第三個是第二個的結果。第一個境界,仍有自己,第二個境界,自己已經開始不再存在,前者在 Content 中運作,後者已超越 Content到 Context 去了

但話說回來,若不能超越第二層,實無法達致第三層,故說成是三層,也屬合適。

至於一代宗師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那就真的是三個階段了,而且更是由 Content 到 Context再回到 Content;若根據這個循環,這三個階段之上,應還有至少一層,那會是什麼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王國維的三種境界:第一層,『望盡天涯路』,瞻望廣遠也,『獨上』,自己仍然存在;『衣帶漸寬終不悔』,已開始進入忘我的境界;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不忘我,那能發現原來竟是近在咫尺,就在背後而矣呢?

P.P.S. 一代宗師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可參考喬靖夫先生的論說:見自己這是最多練武者身處的階段,練武只為自己,克服自我弱點,發揮自己潛能專長,視為唯一目標。見天地「入了門道」之後,就要去看看外面更廣闊的天地,思考不同武術的共有原則,也接受世上存在不同的武術技法,如此方能往前再進一步。見眾生到最後,武者還是要回到人間眾生,練武最終在這個世上有何意義?完成自我也在完成別人

Monday, August 27, 2012

Developmental Dynamics: 蘋果還能吃嗎? Part 2

Hi,

記得半年前,小弟曾寫過關於蘋果電腦的前景,如我所料,蘋果的股價暫時無容擔心,要憂心的,只是她的未來。

半年後的今天,是她的一個關鍵點,她的前景,要看可能即將於九月推出的 iPhone 5 了。 若 iPhone 5 不像其小弟弟 iPhone 4 般帶來突破,也等於連續兩代- iPhone 4s 及 iPhone 5,也未有重大發展,她的前景便開始岌岌可危了。

傳聞 iPhone 5 擁有更大、更薄的顯示屏,電池容量也有所增大,而且還會提升至四核心處理器,這些全都是好事,也能令 iPhone 更為好用。

如果真的只是如傳聞所料,iPhone 5 就沒有新的突破,只有改進;改進不是不好,不過那只是追貼對手,而非拋離對手,在今時今日對手三個月便可推出一代的前題下,改進,只能帶來落伍。 而且,這些改進,早已存在於其競爭對手的產品中,可稱毫無新意;要記著,手機市場,是一個貪新忘舊的市場!

更甚者,蘋果的冒起,全歸因她能為世界帶來突破,這是她在眾人心中的核心價值,沒有了核心價值的蘋果,蘋果還有什麼價值?

那麼,什麼才是突破呢?

突破導致發展,從根本原理上的改變,才會出現突破。

以蘋果為例,多點觸控 Multi-Touch 是一種根本原理上的改變,從前要放大縮小顯示,只能整體地完成,但多點觸控卻能針對顯示的某一部份,整體變為局部,那是根本。以陀螺儀 Gyroscope 來控制輸入,也是一種根本原理上的改變,以往,輸入靠的是實物鍵盤或屏幕觸控,陀螺儀卻能以擺動來控制手機的運作,由按動變成擺動,那是另一種的根本。

舊原理,新實施,那只是改進,令舊原理發揮得更好,但仍舊受制於舊原理,亦即沒有突破,沒有發展。

還是希望蘋果仍秘密地留有一手,在推出新一代手機時,為世界帶來手機的新一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Developmental Dynamics: 迷信,還是未看通?

Hi,

同學來電郵,問及一個發展動力學中極為重要的問題-如何分清辨迷信,還是未能看通其中的原理?

從同學電郵的內容,已察知他根本已經看得很通了!作為課程導師,當然老懷安慰吧!特節錄同學電郵部份內容及小弟簡覆:

低階的心智發展層次,如第三層B3,這層次的人由於發現有很多事物不能控制,因此偏向相信有更強大的力量,如命運或鬼神存在,因此相信算命,星座等東西。但如果心智發展到了更高層次,看通了現實世界的邏輯,就更能分清事情因果關係和發生先後的分別。看不通的,只是因為資訊不足,理不清其中關係。

小弟當然絕對贊同!


現在我們所知的現實世界邏輯不可能發生的事物,如時光機,永動機,反重力裝置,超能力,算命預知未來等事物,我們到底如何分清這是迷信的,不可能發生的事物,抑或只是我們未能看通其中的原理?

如相信『現在我們所知的現實世界邏輯不可能發生的事物,如時光機,永動機,反重力裝置,超能力,算命預知未來等事物』真的存在,那就是迷信;如持有懷疑態度研究引證它們,那當然不是迷信,而且更是進步的機會。


物質能量守恆是暫時大家都相信的科學基礎和邏輯,我們如何知道會不會有「黑天鵝」出現來推翻一切?如何判斷這是沒根據的鬼神迷信,或是暫時未看清邏輯關係的事物?

對任何未有依據的事物,均抱有懷疑態度,管它是鬼神迷信,還是暫時未看清邏輯關係,因為凡相信未經證實的東西,一就是迷信,二或是信仰(Faith),但當一個人相信大量未經證實的東西時,那是迷信多於信仰吧!

更重要的事,迷信不單只限於鬼神,任何人事物皆可落入迷信的範疇,例如看了某本雜誌報導,自己未經任何考證便信以為真,那不是迷信是什麼?


您所指的「既包含,又包含」,是否就是指這個呢?不盲目相信一件事物,而是經過嚴謹科學態度的研究和思考,就算現在最後否定了,應保持「只是解釋不了」的開放態度,需包容「有可能是真的」的開放思維?

這當然可以是「既包含,又包含」,凡同時能從兩個相反的角度看世事,那就是「既包含,又包含」了。


另有一些科學家力排他眾,投入畢生精力去研究時光機,永動機這一類東西,我們應如何看待他們?他們到底是契而不捨的真正科學家,還是一群連基本邏輯都未弄清的笨蛋呢?

如果他們真的是有依據地研究實驗,那麼他們當然是科學家;但如果所謂研究,只是盲目的學習那些違反現時邏輯的事物,那就是迷信了!

舉例來說,小弟多年前曾學習面相,小弟抱著的態度是由『不知道是否有理』開始,期間發現有些根本不準確的;又有些是看來非常準確,因為它們說得抽象含糊;又有一些是相對準確的(大部份是與疾病有關的),那某程度地證明了,其中部份可能中間有些我們還未能發現的關係存在,而另一部份只是江湖技倆,還有另一部份可能只是人云亦云而矣。

最後, 你(如果那位同學在看本文的話)對小弟那套抽象的發展動力學,其實已摸得很通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小弟那套發展動力學,她的抽象,其實也很有江湖技倆味道呢!

Monday, December 21, 2009

Developmental Dynamics: 包含例外,沒有例外

Hi,

小弟剛看完了福爾摩斯其中一個故事,內裡的一句對白,實在緊緊抓著小弟的心神。

I never make exceptions. An exception disproves the rule.

怎樣也猜想不到,小弟最重要的一個處事原則,竟然早已出現在百多年前,柯南道爾的故事中!

凡事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想也不去想清楚,使把它說成是『例外』,那我們永遠只有向下沉淪,別再奢望向上提昇了!

意料之外的事,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現時心中的邏輯,並不能合理地解釋它出現的原理;為什麼不能呢?因為現時的邏輯,不是有錯,就是並未完滿!既然已經出現,它便是現實,那是不容否定的;要發展提昇自己的心智程度,就要修正,又或是擴展自己已有的邏輯。

否則,我們永遠只能滯留在中階的心智發展程度,更上層樓,只是幻想!

I never make exceptions. An exception disproves the rule.』仍然在我的心裡盤繞不斷。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Developmental Dynamics: 包含及排除

Hi,

前兩天的高階催眠治療師課程之後的課後檢討,一位畢業同學問及:是否在課堂上提到的三個催眠治療發展階段中,Trans-Personal Stage 水平高於 Pre-Personal Stage,而後者又高於 Personal Stage 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三者皆為有效的催眠介入技術,只是運用於不同的情境而矣,最高水平的是-三者皆能收為己用

正如發展動力學中的一個重點-包含一就得排除二,因此發展始終不能最終突破;要突破,就是既包含又包含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後記:有朋友問我什麼時候會重辦發展動力學,我的答案是明年不會,後年也應該不會,因為時間實在有限,下次再辦可能是2012年吧!

Monday, December 14, 2009

Developmental Dynamics: 另一位同學的幾條有趣問題

Hi,

另一位同學的極佳問題:謝謝這兩天的課程,令小弟獲益良多。有一些問題想請教一下:

1) 有關『運氣』這題目,經過二天課程,我的理解是如果一個人他身在一個他心智發展層次處理不到的環境,自然就會事事不順,頭頭碰著黑,我想這應可以解釋「順境」「逆境」。

跌倒了很快可以重建江山的,是因為他本身就在高層次,跌倒了如沒有同時跌level,應可以很快翻身。但我想也有真的運氣的,星期六銅鑼灣高空鏹水案,鏹水就跌在我朋友身後三個身位!在香港七百多萬人沒事,只有十多名傷者,是否這十多名傷者運氣差呢?其餘的七百萬人,運氣並沒有特別好... 但我朋友在鏹水攻擊時刻在攻擊範圍之中而沒事,我們朋友間都說她好運,但其實又是否她特別好運呢?

你對『運氣』的理解,顯然已在十分高的心智發展層次了!

運氣,就是看不見的因果關係;為什麼看不見,因為它太複雜了,非現身處的層次能處理的複雜程度,當然看不見,能看見,自能趨吉避凶了。

近期的高空擲鏹水事件,全都發生在人多的購物區,更是全集中於週五至週日發生的,至於高空擲物事件,全都發生在屋邨,時間卻是集中於閒日發生的;看到的,自然有所避忌,知所進退了,當然更有運氣!

就算真的必須要出現於那些時空,也會找『騎樓底』行好了!

你的朋友在鏹水攻擊時刻,在攻擊範圍之中而沒事,不能看通更大關係的人,當然把這事歸功於好運,但其實只是另一些因果關係,使她在擲鏹水的時候,剛好不在中正的範圍而矣,全港其餘的六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四人(假設香港只有七百萬人),也是在擲鏹水的時候,剛好不在中正的範圍,又那會是她特別好運呢?

同樣地,如果六合彩開出了1、5、10、15、20、25,而你卻買了2、6、11、16、21、26,那你是否比買了3、7、12、17、22、27的更不好運呢?又或是比買了九唔搭八的29、32、34、37、39、40的更不好運呢?

當然,六合彩開出了1、5、10、15、20、25,肯定有其原因,但能看通其原因的人,可能尚未存在!那我們唯有說那是隨機 (random) 的了!

但當什麼未能解釋的便說成是隨機,那就等於把任何『異常』都認為是『例外』、是『個別事件』,我們就局限了自己的心智發展,頂多能達致BM5水平了!


2) 請您可否就第十,十一,十二層次以一些偉人作為例子呢?一些發明家及科學家如牛頓,愛恩斯坦,愛迪生等,看來應是第九層次?在歷史中或當今現存的人物,有否達到BMSS10, 11, 12層次的?或是這三個層次,是太高層次了,連這層次是什麼都不太了解,我們未達到,會否人家能做到我們也看不出來?

第十,十一,十二層次的人物,根本沒有外觀上的特別,只是看到的更準而矣!但其外在表現,肯定是第九層的特徵。牛頓,愛恩斯坦等偉人,至少是BMS8了,依我來看,他們是BMS9,但某些挑剔的朋友,可能只會界定他們只是BMS8,當中分別的原因,皆因我們大部份人,還未到達那些層次,只是靠估而矣!

小弟認為兩位皆為BMS9,因為兩者的發現,全然推翻當時被專家們視為事實的大原則、大道理,他們從極廣闊的範疇中,找到尚未被發現的關係,從而建立的學說,非但只影嚮了物理界,而是影嚮了傳統物理學以外的範疇,引發出來的發現發明,影嚮著我等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至於愛恩斯坦的發現,推翻了牛頓的理論,那麼牛頓不是應該低於愛恩斯坦嗎?

只是這個原因,那就不能認為牛頓的心智發展程度,低於愛恩斯坦!

BMS的特徵,就是能看到現有直接相關的系統以外的系統,當牛頓發現了他的理論後,他的理論,就變成現有直接相關的系統,愛恩斯坦看到的是牛頓理論這個現有直接相關的系統以外的系統,亦即可直接參考的系統,比牛頓能直接參考的多了,大家也只是做了垂直複雜性同等層次的事而矣。

但如果沒有牛頓在前,愛恩斯坦能看到的,就相對更廣闊得多了!

Keith

Developmental Dynamics: 同學的幾條有趣問題

Hi,

Developmental Dynamics 發展動力學今天剛完滿結束,有同學來電郵問及數條問題,深覺可能對其他同學也有幫助,特簡答如下:

1. 是否每個人只得一組的心智發展程度?還是不同範疇有著不同的發展程度?

很多發展學說的學者,均認為在不同範疇,是有著不同的發展程度,但小弟卻認為並非如此。既然心智發展已達到某個水平,亦即其已具有等同的思維能力,那又怎會在不同的人生範疇,會有不同的能力呢?但的而且確人在不同範疇,有著不同的表現,那又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一是由於每個人投放於不同範疇的精力、時間也不同,那是基於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一個人心底裡不注重某一方面,無論你能力多強,又怎會有著上佳的表現呢?二是正如小弟在課程中也提到,由於某些範疇,除了心智能力外,還需要情感能力,情感能力不足,也枉費高水平的心智能力,而且某些範疇,更需要如體力、平衡力等身體上的能力,無論你心智發展程度多高,跨欄也可能不及劉翔!


2. 水平上對等的心智程度,有著結構上的關係,為什麼我們不能沿著水平線的方向發展,好像由B1至BM4再到BMS7,而需依垂直線逐級而上呢?

因為水平上對等的心智程度,只是內部互動結構 (Inner Dynamics)上相近而矣,而進入每一級的心智發展程度,均需依賴先完成了垂直線中前一級的分野或整合過程,故必須逐級而上。

舉例來說,好像你有一個妹妹,她長相很像你,但在你與妹妹之間,還有兩位弟弟,雖然妹妹像你,但卻不能因此把你們兄弟姊妹的次序倒轉。


3. 可否單從壓力下的反應來找出自己的發展程度呢?

不能,因為壓力下的反應只是其中一種特徵,諸如課程中提到的曾特首,他壓力下反映出BM4的特質,他有可能是BMS7,亦有可能真的只是BM4,還有可能他是由BM5跌下來的!


4. 每層之間,有沒有過渡階段

有,而且每層之間有著5個過渡階段之多,這兩天大家要吸收的已經夠多了,還是將來有機會時,再逐一為你們詳細剖析。


5. Keith你又是什麼發展層次呢?

正如小弟在課堂中提及,小弟也只在首兩個階段之間而矣,低B得很!給你一點貼士,我應是在BM4至BM6當中其一的!


希望上述的問答,對大家有一點點的幫助。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uesday, December 08, 2009

Developmental Dynamics: 明成皇后之我見 Part 5 - 早始早成

Hi,

這應是明成皇后整個系列的最後一篇。

明成皇后時代中的幾個重要人物,小弟已在過去幾篇,分析了他們的心智發展階級,其中最高者,非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莫屬,他時年五十有多,亦是眾多角色中年紀最長的其中一位,那是否心智發展階級與年齡有著關係?

是與否!

是,由於發展需時,特別是越高的發展,等於能處理越複雜的人事物,理解複雜,當然需要時間。

否,能越早開始心智的發展,也未必需人到中老年才見成效;再者,環境因素可能更是重要,試舉一例,當時比伊藤博文年紀更長的主上的父親-大院君,其心智發展階級卻遠遜於伊藤博文,大院君約於中階發展的第四層,伊藤博文卻在高階發展的第八層,皆因前者的人生範疇只局限於朝鮮的貴族階級,後者卻出身貧農,年輕時已足跡遍及中國與歐洲,並曾修讀於倫敦大學,從政後由低做起,閱歷豐富,更從事外交工作多年,促成他對世事的透徹理解!

另一例子,駐朝公使三浦梧樓,一生從軍,退役後才被任命成為外交官,年紀雖大,但多年來經歷相近,而且作為軍人,以接受命令為己任,這種環境,實難營造心智發展的條件,故人到中年,但心智發展仍處於低階的第三層

要由中階突破進入高階的心智程度,豐富的閱歷乃基本條件,亦因此與年齡有著間接的關係;歷史中的著名高階心智者,諸如愛因斯坦、達爾文、阿理士多德、牛頓、馬克思等人,也在人到中年,閱歷豐富後才取得突破。

但要注意的是,小弟說的是『閱歷』,而非『經驗』;『閱』是思維的運用,『經』,經過而矣。

不管怎樣,還是越早瞭解心智發展,掌握竅門與方法,越快著手,越能突破!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December 04, 2009

Developmental Dynamics: 明成皇后之我見 Part 4 - 低成高敗

Hi,

這是整個明成皇后之我見系列的第四部份,第二第三篇,談的都是當時朝鮮那一方的角色,忽略了日本那方,本文補之。

當時日本正值明治維新初見成效,努力的想擴張勢力,增加本國資源,朝鮮天然物資豐富,當然是日本的首要目標,但從中作梗者,非朝鮮王妃莫屬,日方固然欲去之而後快,可惜駐朝日本公使井上馨與王妃多番角力均無功而回,皆因雙方也屬中階的心智發展層次,難分高下,而且日本欲侵佔他人國土,理虧在前;中階心智發展層次外在世界邏輯行事,亦即以理性為主導,但理在朝方,日方自然功敗垂成。

日方唯有改派軍人出身的三浦梧樓作為公使,論心智發展,三浦遠低於井上,但亦因理解越少,行事越直接,不是不顧後果,而是根本無法考慮後果;下毒、強攻、謀殺,直接了當,省卻連場鬥智,三招兩式即把王妃置諸死地,爽快利落。

身處心智發展層次初階的三浦,凡事以自己內在邏輯決定,認為朝鮮本應就是屬於日本,阻礙其事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當然若從外在邏輯來作判斷,朝鮮根本不是日本的屬土,阻礙這種不合情理事情發生的人,當然更不應處死,但他又那會想到這麼複雜的關係,他這種想法行徑,自會飽受非議。

亦因如此,各國公使隨即出面批評日本做法,但日本只需把罪行歸究於三浦身上,所有責任便推得一干二淨。

心智發展水平更高,並不代表更能成事,有時更低的心智發展水平,反而水到渠成;這種低成高敗的情況,又是什麼因素導致的呢?環境因素嘛!理在他方,鬥智不成,唯有鬥力,所謂拳頭在近,還需浪費時間?君不見不少用腦之人,卻慘敗於無腦之人嗎?

整件事情,當然不是單靠三浦這個無腦之人所策劃,背後發功者,正是日本名相、第一任總理大臣伊藤博文是也。伊藤博文是使日本邁進現代化國家、成為近代世界列強之一的功臣,其目光宏大,看通當時朝鮮、中國、俄國、甚至歐美諸國的複雜互動關係,明白直接殺人,最後各國也是無可耐何,最終得益也是日本。

他更能看穿比三浦更有智慧的井上,環境令他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反而單純愚魯的三浦,更能一舉成功;有這種能耐,自然是已晉身內外邏輯皆通高階心智發展層次

當層次已超越內外邏輯,當然已不再受外在環境因素所左右!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後記:上一篇遺漏了一個要點,就是為什麼長居宮延的王妃,其心智發展程度,竟能比飽覽群書、週游四海的家翁更高?皆因心智發展,不是知識累積,而是智慧的開發,更多知識,也不等於更大智慧!

Monday, November 30, 2009

我的觀點極短篇: Ny-lon-kong 紐倫港?!

Hi,

前年美國時代雜誌把紐約、倫敦和香港並列稱為 Ny-lon-kong紐倫港),指出這三座城市是全球化城市的模範,大家可能也開心了一陣子,時至今日,還經常聽見我們某些港人引此為傲。

但抽離一點,冷眼旁觀,超然覺察之後,可能人家時代雜誌,只是想說香港只是尼龍港 (Nylon Kong),非真絲也!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Developmental Dynamics: 為什麼寫『明成皇后之我見』?

Hi,

小弟為什麼寫『明成皇后之我見』這個系列的文章?

一,當然是分享,小弟過去幾年,不經不覺也已寫了短文達八百篇;二,熟悉小弟的朋友,很可能已經察覺到,那些文章當然是有廣告意味吧!(我在推廣什麼?當然是小弟研究十多年後推出的發展動力學 Developmental Dynamics)

我在那幾篇短文中經常提到的心智發展層次,自然會在課程中更詳盡解釋,但你可能會問,這些層次,跟世上已有的眾多發展層次模式有什麼不同,

大部份的已有模式,均依從從著先驅者 Eric Erikson 的基本格局-人生某個階段,發生了一些事,當時人有否合適反應,決定了他能否超越某個階段,這是一種刺激-反應 (Stimulus-Reaction) 式樣;但有或沒有合適反應背後的機制,眾多已有模式均沒有給予解答,而且為什麼是那些刺激呢?不同的文化背景,刺激的種類,與及所謂合適反應皆應有所不同,那就不能放諸四海了。

發展動力學論及的心智發展階段,建基於人類的心智能力程度,而不是對外在刺激的反應,這樣就更能普及於不同文化;那心智能力程度是量度什麼而來的呢?人處理複雜性的能力,越高的心智能力,亦即心智發展的越高階段,自然越能處理複雜的人事物,反之亦然。

複雜的人事物看成過於簡單,又或根本看不通,不明所以,那自然心智能力較低,在現實世界取得的成果亦較少,面對的困難亦較多!過亦是小弟經常提到,如果我們經常地遇到相類似的難題,致令我們無法突破,那不是研究解決難題的時候,因為解難之後,接近的難題又再相繼而來,無日無之,最後只是兜兜轉轉,徒然浪費時光力氣!

相類似的難題接踵而來,證明了那不是外在的個別獨立事件,而是我們的心智能力未逮,要針對的不是難題,而是自己的心智發展程度。

先瞭解各層心智發展階段,便開始具有更超然的察覺,能抽離於外得知自己的程度;自知之明,當然是自我發展的第一步!能知道每一層次的差異,等於獲悉自我發展的第二步-由那裡開始投入你的精力!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Developmental Dynamics: 明成皇后之我見 Part 3 - 高低立見

Hi,

明成皇后之我見Part 2時,談到各層次的心智發展階段,大家很明顯就能看到,人們在現實世界取得的發展,直接受其心智發展階段所左右,想不到的,焉能做到?

上回解說了主上的心智發展階段,那麼他的父親及王妃的心智發展,又是去到那個層次呢?

如熟悉韓國歷史或有觀看『明成皇后』這劇集的朋友,就會知道那個主上的心智發展,肯定遠遠低於其父及其妻;正如小弟於Part 1時說到,主上經常的哭哭啼啼,究其原因,乃他仍未能明確分別自己與外界,結果老是認為自己被外界折磨,苦不堪言,實質只是自己虐待自己而矣,這是典型發展階段第二層的特徵。

至於父親及王妃,表面看來,作為父親的,好像比其媳婦心智更為成熟,此乃錯覺,皆因他看來更為國為民,兼且膽色過人,而王妃則較有私心,其實王妃的『先開放,後改革』想法,比父親的『先改革,後開放』更為全面,當時韓國的問題,乃列強已守候在家門外,而自己卻弱不禁風,待改革成功,國家早已滅亡了!

父親僅以國家為本位,一切以自己國家的觀點來看世事,以事論事,乃屬中階發展層次的第四級,至於王妃的能有各國互爭關係的概念,比純以事論事的父親,又高出一層,位列第五級了!這亦是當年聰明的日本,為何意欲保留父親作為傀儡,而殺王妃的玄機所在了。

由於父親只能以小角度來看事物,資料不足下,滿以為十拿九穩,當然敢大刀闊斧,膽色過人;反觀王妃因看得更廣,考慮因素更多,結果更小心翼翼,反被認為小女人,不及父親英雄好漢了!

一個國家的元首,竟然其心智發展程度如斯之低,國家又豈能不受列強吞併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Developmental Dynamics: 明成皇后之我見 Part 2 - 兩難局面

Hi,

前文說到小弟對『明成皇后』一劇的第一個觀點-單靠別人的方法、單靠別人的意見,自己卻不去思想,沒法有所成就!

其實只責怪那個主上又有點殘忍,他是身處兩個『兩難局面』(Paradox)中,一個已足夠令人無所適從,何況兩個?

自己的父親,主張國家先閉關自守,進行改革,強壯國家,免被列強侵略;自己的王妃,卻主張開放門戶,先借助外國勢力,防止外國勢力入侵,才進行改革內政;正所謂手背是肉,手心也是肉,應依從父親,還是王妃呢?

『先改革,後開放』,與『先開放,後改革』,各有其道理,又如何選擇才對呢?

為何會有『兩難』?一個角度看一件事,當然某一個答案是正確的,另一個角度看同一件事,另一個答案又變得正確了!

這時候,可有四種不同情況或會出現:

1. 如果主上根本沒有主見,可能出現的是覺得兩個方法也有點道理,亦可能是兩種方法也看不出道理,前者出現『兩難』,後者則沒有,劇中的主上就是屬於前者。現實世界,沒有主見的人佔了大多數,所以時而聽見有人自稱面對『兩難』,時而聽見沒有『兩難』,但你卻認為那是『兩難』!

有這種情況的人,雖然年齡及身體可以早已成熟,但卻身處於心智發展的初階,也就是小弟說的首三層的發展階段

2. 如果主上有點主見,他可能一開始就從兩者其一的角度來看,那另一方法就是錯誤,根本沒有『兩難』出現,但不代表他的看法是肯定正確;當然,主上亦可從第三個角度來看,那早前的兩個方法也是錯誤!前後兩者皆不會出現『兩難』,劇中的主上,可惜卻是兩者皆不是。

上述兩者,已分別達致人類心智發展中階的第四及五層了。

3. 如果主上能從父妻兩種不同的角度來看,那他就看出兩者皆有道理,但同時兩者皆無道理了!結果『兩難』又再出現,這種『兩難』更難應付,因為答案絕對不是兩者擇其一,因兩者皆對皆錯!

很矛盾的情況,能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看事物,在心智發展的層面上,已比前兩種情況更高,但因而出現的『兩難』,結果是更難,這也是為何我們還是不要心智更成熟好了!

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無知者更幸福的道理,看不出事情的更難,不就是更易了嗎?能有第三種情況的人,其實早已達到人類心智發展的甚高層次,也是小弟說的第六層了!

第四種情況是什麼呢?

4. 當主上能同時從父妻兩種不同的角度來看,那他就能找出兩種方法的整合方案,『兩難』就無需出現了!這種第七層的高階心智發展層次,早已超越了現實的二元邏輯思維,走向非二元思維了。

以上所說的第六及第七層階段,絕非日常聽別人說的『你對他也對』、『世事不是非黑即白,還有灰色地帶』那種似是疑非的取巧說法!

能突破更高的心智發展階段,自然能看穿根本不是『兩難』的『兩難』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Wednesday, July 22, 2009

Developmental Dynamics: 所有想法也是極端的!

Hi,

早兩天的NLP課程中,小弟又再次提出了另一個非常極端的理念-所有想法也是極端的

沒有任何一個想法及信念是真正的中度的,所有也是極端的!

由於它們是極端的,那就提供了改進的空間;凡是極端的,就有空間修正,世事何曾是絕對。

舉例來說,『我不能夠做到』這個想法是極端的,它全抺剎了『我能夠做到』的可能性;反過來說,『我能夠做到』這個想法也是極端的,它全抺剎了『我不能夠做到』的可能性。

什麼是極端?最盡處,盡頭也,後面再沒有什麼了,當相對的可能性全都被抺剎了,那後面就再沒有什麼了!

可能你會說,剛才舉的兩個例,根本本身就是極端,能來一個好像不太極端的例子,我就相信;既然如此,就再來一個吧:『我有可能做到』看起來應該不太極端,但這個想法也是極端的,它全抺剎了『我無可能做到』的可能性,那會不極端?!

那很簡單,『我有可能做到,亦有可能做不到』應該不會是極端吧!對不起,它也是極端的,它全抺剎了『我肯定能做到』及『我肯定不能做到』的可能性,又焉能不極端?!

可能有朋友會說:『我有可能做到』不是已包括了『我肯定能做到』了嗎?『我有可能做不到』不是已包括了『我肯定不能做到』了嗎?當然不包括,試想想,當你的醫生對你說:『你有可能會死』包括了『你肯定會死』嗎?

不論甚麼想法也是極端,並不代表它們不好,又或是不正確,只是它們抺剎了其他的可能性,而被抺剎的,也並不一定比它們好或正確,只是它們所忽略的,正是我們能改進想法的空間!

一個平面看來不是極端,另一平面來看就是極端,畢竟世界是立體的!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後記:可能還會有朋友說:『我有可能做到,或者我肯定能做到,又或者有可能做不到,又又或者我肯定不能做到』應該不會再是極端吧?不用我多說,這個精神分裂的想法,本身就是一個極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