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已經停辦數年的身心互動治療學,剛於上週再度舉辦,若已上過本課程的同學,必定記得小弟以一幅圖畫總結整個課程的理念。
事隔數年,課程難免必須有點更新,小弟同事亦極速為小弟重新繪畫,附圖於上。
大家有否發現跟過往的,有什麼不同?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Keith To's Ideas & Thoughts on NLP, Hypnosis, Coaching, Facilitation, Self Improvement, Personal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These seem to be nothing related. But from a Systemic Thinking perspective, they share similar nature and processes.
陶兆輝對身心語言程序學、催眠治療學、教練學、輔引學、自我改進、個人發展及商業發展的純個人看法;它們看似毫不相關,但當你從合整式思維角度來看,它們卻擁有相近的性質及過程;我將每隔數天不斷加入新的文章, 內容絕不敢認為是肯定正確, 旨在拋磚引玉而矣。
(All articles copyrighted by Keith To)
Wednesday, June 29, 2016
第四意識: 自我察覺的五個層次
Hi,
個人改進發展,基礎在於自我察覺 Self-Awareness。
要進步,首先你必須知悉自己的起步點,自我察覺自己現時的境況,正正就是你的起步點。有了起步點,只是讓你知道那處開始,隨後的何去何從,還需倚靠你的持續自我察覺,令自己清醒地走著每一步,同時清醒地知道自己在走向那裡。
自我察覺越高,人便越能發展,但反之亦然,更高的發展階段,也促進人朝著更高的自我察覺層次推進。
能知曉自我察覺層次的高低之別,當然有助察覺,下列是自我察覺五個層次的簡單介紹,希望有助大家更為瞭解自己。
Level 0 不明: 自我察覺的最低層次,人在這個階層,渾然不知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樣子,更不知別人如何看自己。這種人不暸解世界,更以為世界只是自己的延伸,故不知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當然經常撞板,但他卻又不知原來問題根源出自己身,要改進,談何容易?
Level 1 不同: 若能提昇到這個層次,人開始察覺世界與自己,並不是相同的一個個體,世界也不是環繞著自己而存在,而自己卻是活在這個世界的一個部份。
Level 2 情境: 在這個階段中,人的察覺開始超越表面上的不同,而且發現自己的舉動能影響附近的世界,而附近的世界,也能影響著自己。人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如何影響週遭世界,並通過週遭世界,回饋到自己身上;因此,人便能以觀察週遭世界的每一個情境,來促進對自己的瞭解。
Level 3 識別: 觀察外界來察知自己,雖只是一個間接方式,但卻不失為一個簡易獲取自我瞭解的投射方法。在第三層次中,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投射觀察,人逐漸掌握自我觀感,並能大約識別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是自我察覺的第一個重要里程。
Level 4 連貫: 自我察覺並不只局限於此時此處,否則人對自己的觀感,秒秒在變,根本不能架構一個確實的自我。當人能超越此刻時空,便能連貫過去的自己,確立一個清晰持續的自我形象,對自己的認真瞭解,從此開啟。
Level 5 超然: 自己看自己,並不止於由第一身的自己來察看。第一身的角度,根本看不到自己,要看,唯靠反映投射。當人能超然地離開第一身,我們就能首次正面看到自己,脫離外界給我們的歪曲,錯覺頓然終止。
Level 5 不是自我察覺的最高階,而只是真正的自我察覺的啟始;第四意識,就是自我意識,亦只有由第五層,才能開始察知她的存在。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第四意識的顯現-蘊蓄展策師: www.excelcentre.net/self
個人改進發展,基礎在於自我察覺 Self-Awareness。
要進步,首先你必須知悉自己的起步點,自我察覺自己現時的境況,正正就是你的起步點。有了起步點,只是讓你知道那處開始,隨後的何去何從,還需倚靠你的持續自我察覺,令自己清醒地走著每一步,同時清醒地知道自己在走向那裡。
自我察覺越高,人便越能發展,但反之亦然,更高的發展階段,也促進人朝著更高的自我察覺層次推進。
能知曉自我察覺層次的高低之別,當然有助察覺,下列是自我察覺五個層次的簡單介紹,希望有助大家更為瞭解自己。
Level 0 不明: 自我察覺的最低層次,人在這個階層,渾然不知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樣子,更不知別人如何看自己。這種人不暸解世界,更以為世界只是自己的延伸,故不知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當然經常撞板,但他卻又不知原來問題根源出自己身,要改進,談何容易?
Level 1 不同: 若能提昇到這個層次,人開始察覺世界與自己,並不是相同的一個個體,世界也不是環繞著自己而存在,而自己卻是活在這個世界的一個部份。
Level 2 情境: 在這個階段中,人的察覺開始超越表面上的不同,而且發現自己的舉動能影響附近的世界,而附近的世界,也能影響著自己。人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如何影響週遭世界,並通過週遭世界,回饋到自己身上;因此,人便能以觀察週遭世界的每一個情境,來促進對自己的瞭解。
Level 3 識別: 觀察外界來察知自己,雖只是一個間接方式,但卻不失為一個簡易獲取自我瞭解的投射方法。在第三層次中,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投射觀察,人逐漸掌握自我觀感,並能大約識別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是自我察覺的第一個重要里程。
Level 4 連貫: 自我察覺並不只局限於此時此處,否則人對自己的觀感,秒秒在變,根本不能架構一個確實的自我。當人能超越此刻時空,便能連貫過去的自己,確立一個清晰持續的自我形象,對自己的認真瞭解,從此開啟。
Level 5 超然: 自己看自己,並不止於由第一身的自己來察看。第一身的角度,根本看不到自己,要看,唯靠反映投射。當人能超然地離開第一身,我們就能首次正面看到自己,脫離外界給我們的歪曲,錯覺頓然終止。
Level 5 不是自我察覺的最高階,而只是真正的自我察覺的啟始;第四意識,就是自我意識,亦只有由第五層,才能開始察知她的存在。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第四意識的顯現-蘊蓄展策師: www.excelcentre.net/self
Sunday, June 19, 2016
Thursday, June 16, 2016
Wednesday, June 15, 2016
Monday, June 13, 2016
Systemic Typology: 對 DISC 行為形態取向的五大普遍誤解
Hi,
DISC 行為形態取向已誕生數十年,但卻歷久不衰,近年縱使有眾多不同的性格形態取向評估出現,但 DISC 卻能獨領風騷。
但越多人使用,誤解自然越多,今天借機與大家澄清不少人對 DISC 的五大普遍誤解。
1. DISC 是性格形態取向。當然不是,雖然不少課程是這樣描述她,因為他們根本還未弄清楚並分別!DISC 其實是行為形態取向,性格在內,難於察覺,就算是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還需多次接觸,才能略知一二;行為在外,便於審視,只要掌握竅門,三兩分鐘間便能分辨,隨即順應運用。
2. DISC 是全面的形態取向。絕對不是,她只是從兩個準則來區分四種行為傾向,也就是說,她代表的只是人類行為面貌的其中一個片面。但這個片面卻有效讓人瞭解自己或他人,皆因這兩個準則至為關鍵,致令那四種傾向變得更具意義。
3. 各種版本的 DISC 是相同的。全然不是,全球約有十多家公司,出版不同版本的 DISC 評估工具,雖然大家也是基於同一個原理,但每家各有不同的評估機制,孰優孰劣,見人見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不同版本呢?因為 DISC 的原創者 Marston 並沒有為她申請專利,因此任何人也可使用她來研發評估工具,這樣也間接令 DISC 更能普及流行,讓你我也能無需擔心侵犯別人的專利知識下,靈活運用 DISC 來襄助他人。
4. DISC 能助你預測表現。純屬誤解,而且是最普遍的誤解。DISC 能助你評估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行事作風,但相同行事作風的人,表現也可以有極大的落差;影響一個人的表現,能力、技術、知識與推動,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好像一個喜歡與人接觸的人,並不代表他懂得跟人溝通,更不表示他能勝任銷售的工作。使用 DISC 的重點並非預測,而是配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輔、人與事之間的相乘,產生最大的效果。
5. DISC 能肯定顯示某種行為。沒有可能,世上有多少事情能夠肯定?好像有些人會認為 DISC 中的 D 較為粗魯,S 較為溫柔,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武斷,D 的人較為直接,但直接並不意味一定會是粗魯,這視乎那人的修養,又或他的情緒管理能力;至於 S 的人傾向含蓄,但含蓄也不肯定會是溫柔,他大可能會經常間接地表達不滿,絕不柔順。運用 DISC,必須配合對方的其他特質,才能準確作出演繹。
不管怎樣,DISC 這個精確分析工具,確實令你更能掌握對人的透徹瞭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12 年才辦一屆 - DISC 行為取向分析課程: www.excelcentre.net/discenfold
DISC 行為形態取向已誕生數十年,但卻歷久不衰,近年縱使有眾多不同的性格形態取向評估出現,但 DISC 卻能獨領風騷。
但越多人使用,誤解自然越多,今天借機與大家澄清不少人對 DISC 的五大普遍誤解。
1. DISC 是性格形態取向。當然不是,雖然不少課程是這樣描述她,因為他們根本還未弄清楚並分別!DISC 其實是行為形態取向,性格在內,難於察覺,就算是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還需多次接觸,才能略知一二;行為在外,便於審視,只要掌握竅門,三兩分鐘間便能分辨,隨即順應運用。
2. DISC 是全面的形態取向。絕對不是,她只是從兩個準則來區分四種行為傾向,也就是說,她代表的只是人類行為面貌的其中一個片面。但這個片面卻有效讓人瞭解自己或他人,皆因這兩個準則至為關鍵,致令那四種傾向變得更具意義。
3. 各種版本的 DISC 是相同的。全然不是,全球約有十多家公司,出版不同版本的 DISC 評估工具,雖然大家也是基於同一個原理,但每家各有不同的評估機制,孰優孰劣,見人見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不同版本呢?因為 DISC 的原創者 Marston 並沒有為她申請專利,因此任何人也可使用她來研發評估工具,這樣也間接令 DISC 更能普及流行,讓你我也能無需擔心侵犯別人的專利知識下,靈活運用 DISC 來襄助他人。
4. DISC 能助你預測表現。純屬誤解,而且是最普遍的誤解。DISC 能助你評估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行事作風,但相同行事作風的人,表現也可以有極大的落差;影響一個人的表現,能力、技術、知識與推動,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好像一個喜歡與人接觸的人,並不代表他懂得跟人溝通,更不表示他能勝任銷售的工作。使用 DISC 的重點並非預測,而是配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輔、人與事之間的相乘,產生最大的效果。
5. DISC 能肯定顯示某種行為。沒有可能,世上有多少事情能夠肯定?好像有些人會認為 DISC 中的 D 較為粗魯,S 較為溫柔,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武斷,D 的人較為直接,但直接並不意味一定會是粗魯,這視乎那人的修養,又或他的情緒管理能力;至於 S 的人傾向含蓄,但含蓄也不肯定會是溫柔,他大可能會經常間接地表達不滿,絕不柔順。運用 DISC,必須配合對方的其他特質,才能準確作出演繹。
不管怎樣,DISC 這個精確分析工具,確實令你更能掌握對人的透徹瞭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12 年才辦一屆 - DISC 行為取向分析課程: www.excelcentre.net/discenfold
Wednesday, June 08, 2016
分野: 好事壞事 Part 2
Hi,
前文提到,做壞事,好像比不做好事,感覺更為惡劣。
何解?
先弄清楚,這兩篇短文的目的,絕不是勸人多做好事,只是想大家,多多察覺事情的分野;當然多做好事,小弟絕對贊同。
回到正題,做壞事,與不做好事,兩者結果相同,那會前者比後者更為惡劣呢?是否只是因為後者什麼也沒做,而「『沒做』當然『不存在做錯』」這種觀念呢?
這存在一個前題,就是『沒做』不是一種行為,由於她不是一種行為,就不會有做錯與做對之別了。若是如此,豈非當你僱用了一位員工,他卻什麼也不做,你也會繼續僱用他嗎?
究竟為什麼前者,比後者感覺更差呢?
做壞事,其實是做了兩件惡事,首先是做了一件壞事,其次是不去修正已發生的壞事;而不做好事,只是沒有修正而矣。
舉例來說,你打傷了人,又沒有替他療傷,這是前者;你看到有人受傷,只是沒有出手相助,便是後者。
兩件惡事,當然比一件惡事,感覺更為惡劣;而且前者的第二件惡事,正正等於後者的唯一一件惡事,由於前者更多做一件,所以自然更為惡劣。
這才是兩者給人感受不同的關鍵。
但究竟是如何決定什麼是壞事,什麼是好事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一件惡事還是兩件,小弟半點興趣也沒有,小弟只是覺得有趣,為何那麼多人,連自己心內的想法與感受,也未能弄得清楚。
S.E.L.F. Practitioner 蘊蓄展策師課程: www.excelcentre.net/self
前文提到,做壞事,好像比不做好事,感覺更為惡劣。
何解?
先弄清楚,這兩篇短文的目的,絕不是勸人多做好事,只是想大家,多多察覺事情的分野;當然多做好事,小弟絕對贊同。
回到正題,做壞事,與不做好事,兩者結果相同,那會前者比後者更為惡劣呢?是否只是因為後者什麼也沒做,而「『沒做』當然『不存在做錯』」這種觀念呢?
這存在一個前題,就是『沒做』不是一種行為,由於她不是一種行為,就不會有做錯與做對之別了。若是如此,豈非當你僱用了一位員工,他卻什麼也不做,你也會繼續僱用他嗎?
究竟為什麼前者,比後者感覺更差呢?
做壞事,其實是做了兩件惡事,首先是做了一件壞事,其次是不去修正已發生的壞事;而不做好事,只是沒有修正而矣。
舉例來說,你打傷了人,又沒有替他療傷,這是前者;你看到有人受傷,只是沒有出手相助,便是後者。
兩件惡事,當然比一件惡事,感覺更為惡劣;而且前者的第二件惡事,正正等於後者的唯一一件惡事,由於前者更多做一件,所以自然更為惡劣。
這才是兩者給人感受不同的關鍵。
但究竟是如何決定什麼是壞事,什麼是好事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一件惡事還是兩件,小弟半點興趣也沒有,小弟只是覺得有趣,為何那麼多人,連自己心內的想法與感受,也未能弄得清楚。
S.E.L.F. Practitioner 蘊蓄展策師課程: www.excelcentre.net/self
Sunday, June 05, 2016
Saturday, June 04, 2016
分野: 好事壞事 Part 1
Hi,
殺死一個人,與不去救助一個垂死的人,那樣更該受到譴責呢?
前者?因為主動?
但不管前後兩者,結果還是一樣,有何分別呢?
莫非沒做任何事,比做了一點事,責任就會較少呢?
但後者若我不救,或許還有其他人可救,責任應該較少吧?
如果只得你能救,而不去救,那又是否更應受到責難呢?
但結果根本就是相同,如何會因人多人少,而有所分別呢?
做壞事,是否就比不做好事,更差勁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為什麼小弟把這篇短文也放在『第四意識』這個類別內呢? 因為若只以首三個意識來思維,就難於看破上述的矛盾。
殺死一個人,與不去救助一個垂死的人,那樣更該受到譴責呢?
前者?因為主動?
但不管前後兩者,結果還是一樣,有何分別呢?
莫非沒做任何事,比做了一點事,責任就會較少呢?
但後者若我不救,或許還有其他人可救,責任應該較少吧?
如果只得你能救,而不去救,那又是否更應受到責難呢?
但結果根本就是相同,如何會因人多人少,而有所分別呢?
做壞事,是否就比不做好事,更差勁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為什麼小弟把這篇短文也放在『第四意識』這個類別內呢? 因為若只以首三個意識來思維,就難於看破上述的矛盾。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