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5, 2021

15 個聖誕傳統,你瞭解多少? Part 15: 崇拜彌撒

Hi,


聖誕節的來源,就是紀念耶穌的誕生,聖誕夜/日的崇拜或彌撒,當然是最根本的聖誕傳統。

最多信徒出席的崇拜或彌撒,會是那一天呢? 聖誕節及復活節,兩者不相伯仲,叮噹馬頭。

近年多個宗教的信徒,每年出席教會的活動次數逐漸減少,但基督教徒每年最少有這兩天,或會感到應當前往教堂一趟。

現今世界日趨複雜,很難期望任何人任何活動也會出現,更難期望任何事情也會去做,但特別的或會不同

每一件應要做的,也讓它變得特別。


祝大家聖誕快樂

[ 不管你是否信教,又或信的是什麼宗教,聖誕節早已成為大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瞭解它的傳統,當然對不少人來說,毫不重要,但能知道身邊事物的由來,也不會是一件壞事吧?! ]

( 全系列完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December 24, 2021

15 個聖誕傳統,你瞭解多少? Part 14: 聖誕布甸

Hi,



說了這麼多個聖誕傳統,卒之到食物了,最經典的聖物,首推聖誕布甸。為什麼不是火雞? 因為小弟不吃。

聖誕布甸的歷史,遠比火雞悠久,皆因火雞原產於中南美洲,到 16 世紀才傳到歐洲,但聖誕布甸早於 14 世紀,英國人已經在聖誕晚餐吃其前身-牛奶麥粥 Frumenty。

經歷 300 年的演化,人們在
牛奶麥粥加進了雞蛋、乾果麵包糠等材料,逐步變身成為今天的模樣。

聖誕布甸共有 13 種材料,代表著耶穌及十二門徒,把材料拌勻後,用布包著水煮或蒸熟,於聖誕晚餐時享用。

聖誕布甸最奇特的是不像其他布甸以焗爐烹調,原因很簡單,只因焗爐昂貴,不是每家每戶也能負擔,但聖誕節卻屬於每家每戶,水煮或蒸熟,經濟實惠。

折衷,才能普及,讓步,更能向前。

祝大家聖誕快樂

[ 不管你是否信教,又或信的是什麼宗教,聖誕節早已成為大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瞭解它的傳統,當然對不少人來說,毫不重要,但能知道身邊事物的由來,也不會是一件壞事吧?!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December 20, 2021

15 個聖誕傳統,你瞭解多少? Part 10: 聖誕拉炮

Hi,



拉炮,就是那種不需燃點,只要左右一拉,嘭的一聲爆開了一些花紙碎的炮竹。

拉炮,原來最先是在聖誕晚餐時,用來增加氣氛,後來才用於各種節日中。

但聖誕拉炮竟然不是由玩具廠商發明,而是於 1846 年,糖果生產商 Thomas Smith 先生,模仿法國另一種糖果的包裝,來生產自家的夾心糖。

為了與別不同,他加進了一點化學藥品,使拉開時發出爆炸聲;推出市面後,他的夾心糖大受歡迎,不過人們喜歡的不太是他的糖果,卻是拉開包裝時的刺激興奮。

翌年,他索性放棄把產品當作糖果的本意,於聖誕時推出包裝更美麗的拉炮,作為一種慶祝用具,聖誕拉炮從此誕生,最後他把糖果廠專營為拉炮廠,事業蒸蒸日上,還成為了英國皇室御用產品供應商。

模仿抄襲不要緊,抄得遠一點再加一點原創又何妨?!

本意又非初心,放棄本意順流而去又何妨?!

[ 不管你是否信教,又或信的是什麼宗教,聖誕節早已成為大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瞭解它的傳統,當然對不少人來說,毫不重要,但能知道身邊事物的由來,也不會是一件壞事吧?!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May 16, 2020

我的極短意念: 認可生活方式

Hi,

多年來,小弟不斷地在阻止自己,遵從社會認可的生活方式,尚未成功,還沒失敗。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9

延展思維學: 遊戲的真義

Hi,

前文擴展思維容量提到,修鍊目的為了轉化,操練則是為了強化

靜坐轉化雜念為智慧,當然是修鍊;把情緒轉化為平靜與喜悅,終止了認知廣度的縮窄,也是一種修鍊。

把心中意象轉化成藝術,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繪畫雕塑,依佛洛依德學說,這是一種昇華,其實也是一種修鍊。

藝術作品連結想像與現實,亦即藝術家同時需要兼顧兩個世界,藝術創作自然變成一種擴展思維容量的修鍊,難怪美國腦神經學院研究發現,從事藝術的長者,罹患腦退化症的機率,遠低於平均。

操練為了強化認知能力,增加認知的儲備,儲備多了,應付一般情況,輕鬆自在,處理複雜的事情,仍有餘裕。

除了修鍊與操練,小弟還提出更為另類的遊戲。

但大部份人一聽見遊戲,便直覺地覺得兒戲,沒有多大價值,這是大大的誤解。修鍊需時操練費力,但卻又看不起遊戲,結果當然什麼也未做,非但浪費了增長思維容量的機會,到年紀漸長,認知逐漸退化,到那時才開始,事倍功半。

遊戲是什麼?

根據說文解字,遊即流也,流動之意;戲即偏也,一面之意。

遊戲真正的意義,實是流動於不同的面,故而看到更多、想到更多,以現今的說法,也就是認知廣度了,亦即是思維的容量。

因此,思維容量與遊戲,非但息息相關,根本意義相近

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話沒有錯,因為『戲』只是一個偏面,當然無益,『遊戲』卻大大不同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以遊戲擴展思維容量: 延展思維學

Sunday, April 01, 2018

Thinking: 意念的補劑

Hi,

正如上文所言,意念的生成,需通過理解與體驗。

緩衝催化,促成意念的補劑,可惜今天這兩種劑藥,往往卻是左支右絀。

緩衝 Buffer理解與體驗發酵的空間;現今社交媒體世代,令人逐漸失去文字能力,碰到不喜歡的事情,隨即直接指出錯誤,忽略了緩衝。

緩衝目的不只在於人際關係,更是給予自己機會,深入理解與體驗,讓新的意念浮現

催化 Catalyst刺激理解與體驗的機遇;面對不同的想法,當然可以用對錯來評判,也可以只是不同,無分錯對。

對錯之分,產生立場,立場沒有問題,只是在深徹思考前已有立場,立場以外從其他觀點,頓時泯沒

沒有觀點,那來意念?

願意面對不同理念,卻又能置身任何立場以外,正是小弟常說的超然,那就是催化。

緩衝催化,兩者也是形成空間,前者製造空間,後者廁足空間之外。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註: 原文來自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7 年 第四季號

Monday, March 19, 2018

Thinking: 意念,只是一種代表

Hi,

『意念』一詞,令你想起什麼呢?

創意?

創意只是『創新意念』的簡稱,要有『創新意念』,當然要先掌握什麼才是『意念』。

意念可以說是最基本的分類範疇,而能創建及理解意念,更是作為人類的關鍵特質

意念是一種想法,但不是所有想法也是意念;意念是對具體客體 Concrete Objects,或抽象概念 Abstract Concepts 的心智代表 Mental Representation;簡單來說,意念是在理解或體驗過程中代表著某人事物的想法

當你的意念越能代表那個人事物時,等於你的想法更接近那個客體或概念,亦即是說你的意念更為準確;由意念產生的行動,亦因此更具效果了。

如何才能獲取準確的意念呢? 通過深入理解親身體驗

可惜現今越多人只著重『知道』,知道便算,網上看過早已心滿意足,那來什麼深究與體驗? 結果拿捏準確意念, 難如登天。

更準確的意念呢? 知道自己的意念只是一個代表

代表,並非本尊,不管如何準確,也只是腦內世界的一個代表,與真實有個距離

一個,提醒自己無論你的意念如何出色,也只是眾多意念其中一員,當中可能更為超絕的,早已被自己的思維濾網過濾得了無蹤影了。

惑於用名以亂名,用實以亂名,用名以亂實荀子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註: 本文原意念來自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7 年 第四季號

Sunday, March 18, 2018

以圖達意: 激生意念

Hi,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註: 原文來自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7 年 第四季號

Saturday, July 08, 2017

Self-Awareness Songs 自我察覺歌曲 Part 2: The Logical Song, by Roger Hodgson

Hi,

世界在塑造人,人卻不覺。

不知不覺間,我早已經不再是原本根本的我

午夜夢迴,你曾否問過自己:我是誰?

我是我,還是世界想要的我





送給大家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音質較佳,而且顯示歌詞,第二個版本畫面設計更為有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教練 = 找回自己

Thursday, April 27, 2017

Announcement: 小弟的有效電郵地址 + 送你一本 Ebook

Hi,

小弟使用多個不同的電郵,但大多數只用於發送郵件,其中只有兩個用作接收郵件。

為免收不到閣下的郵件,閣下如需電郵小弟,若是有關任何查詢,可電郵 ask@keithto.com;如是報讀 Excel Centre 主辦的課程,則可電郵 enroll@excelcentre.net

小弟絕對不會收到送往小弟其他電郵地址的郵件,皆因那些電郵的垃圾郵件,多如牛毛,懇請見諒。

所有寄往小弟其他地址的電郵,將自動送進電郵垃圾箱。

為感謝你的合作,以及讓你習慣使用小弟的有效電郵地址,只要閣下電郵 ask@keithto.com,標題註明『Creative Thinking Ebook』,小弟隨即送上 Creative Thinking 電子書 (PDF 檔案制式)

再次感謝各位,也為閣下帶來的不便致歉。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October 08, 2016

Creativity: 跳脫常識

Hi,

創新的機制,在於跳脫常識

常識,社會上正常人應有的知識,亦即是絕大部份人認為正確的事情,也就是指主流的想法

主流的想法,對理解現存的知識來說,就是明燈,對創造新事來說,卻是最大的局限

創新,即是主流以外的新意念;故不跳脫常識,如何創新?

也因此創新的觀念,常被認為荒謬;而創新的人,更往往被視為離經叛道。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先生曾經說過:要跳脫常識,就必須先能辨別什麼是常識

連什麼是常識也未弄清,從那裡跳脫?

難於創新,欠缺的常常是常識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常識不是指 Common Sense,那是常理;常識是 Common Knowledge

Saturday, April 30, 2016

Creativity: 創意是習慣

Hi,

想要更有創意



不少人也想更能創新,但卻光說不做,焉能奏效?

創新不是技術是一種能力,習慣提昇能力,就由你願意去做的習慣開始吧!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October 12, 2015

電影喬布斯-間接跟 Steve Jobs 學習!

Hi,

這將會是一齣精彩的電影,美國影評人難得絕大多數也給予好評,不要錯過。



小弟加送一輯不太多人曾看過的訪問,想從教主身上學到多一點,一妨一看。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相關文章:喬布斯史丹佛演說-無悔人生!

Tuesday, April 14, 2015

Symbolic Explore 的背後原理 Part 1 - 想象網絡

Hi,
綠色:注意網絡;紅色:想象網絡

若你去年有參加小弟的新課程:Symbolic Explore 心象探尋學,你可能已經體會到如何運用一件簡單的工具,來促進自己的思維速度與廣度。

但她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小弟將逐一解釋,第一個原理是關於我們的大腦如何產生創意

以往聽了太多人說什麼左腦邏輯、右腦創意,小弟早已多次說過,那已是幾十年前的錯誤觀念

現今的認知腦神經科學發現,創意是由大腦幾個不同部份組成的網絡負責,而非單一部份。

當我們集中注意時,大腦的注意網絡 Executive Attention Network 顯得相當活躍,但同時我們的想象網絡 Imagination Network 就變得遲鈍,反之亦然;當今我們過份強調注意力的重要,想象力、創造力當然被壓抑。

心象探尋學的首要原理,就是如何暫時放下我們的注意力,讓想象力自然提昇,想象力便能促進我們想得更快更廣。然後才再啟動我們的注意網絡,讓邏輯理性思維,評估及微調我們先前的想象成果。

間斷地運用這兩個互不兼容的思維系統,促進其協作,才能令我們想得快且合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延伸閱讀: Symbolic Explore 的背後原理 Part 2 - 內建外建

Thursday, January 01, 2015

好的壞性格 Part 2: 雜亂

Hi,

很多人認為,雜亂的人不守紀律,胡作非為!

沒錯,雜亂的人真的如此!

但,這樣的人也是更有創意的人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就是這樣的一種人。

明尼蘇達洲大學研究發現,整齊的人更傾向使用已有的方法去解決難題,混亂的人,卻更會用創新的方法!

雜混,不是沒有好處的!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nday, December 28, 2014

Creativity: 史上出色創意者的一天!Part 1

Hi,
(Source: Fast Company)

上圖是依據史料,架建史上最為出色的創意工作者的一天流程。

細心觀察後,你能發現什麼模式呢?

舉例來說,他們大部份也是不務正業的,他們不是沒有正職,就是每日從事正職的時間極短(綠色);沒有正職,當然有助創意,因為大部份正職,也離不開週而復始的例行公事。

再舉一例,他們的玩樂時間(黃色)相當長;玩樂,令人放鬆,因而更能從不同方向看事物,自能發現更多、體會更深。

還有,傳說中成功人士往往睡眠時間不長,但依據史料,實際似乎不是如此,他們平均也有7-8小時的睡眠時間(藍色),現今大量研究也顯示睡眠有助整合記憶,促進創意;要有創意,還是充足睡眠好點。

你還能從上圖中發現什麼模式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你有沒有發覺,從一大堆令人沉悶的史料中,演化成上圖,更能令人寫自本應不能看到的模式,這就是 可視化 Visifying優勢了。

三年只辦一次-Visualogy 超視學課程www.VAKology.com/visual  

Monday, May 26, 2014

Creativity: 很有創意的廣告 Part 4

Hi,

學習創意, 由學習別人的創意開始...

抄,未嘗不可,只要是經過消化,抄到別人的神髓,為何不可?

連對方的核心理念也未弄清,只抄表面,那只是抄襲,而非抄創 (Copeativity)。

抄,不需臉紅,反正大部份的所謂『創作』,也是抄,只是『創作者』自己沒有意識到而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很有創意的廣告 Part 3 這裡

Sunday, May 11, 2014

Creativity: 很有創意的廣告 Part 2

Hi,

學習創意, 由學習別人的創意開始...

抄,未嘗不可,只要是經過消化,抄到別人的神髓,為何不可?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很有創意的廣告 Part 1這裡

Tuesday, April 29, 2014

發生思維: 為何創意技術沒有用?

Hi,

大多數的創意技術是極有用的,有人用了卻沒有效果,皆因問題不在技術

那問題在那裡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瞭解創意技術的功能是什麼?

創意技術只是令在腦中的想法,更易表達出來,若腦中根本沒有什麼新的意念,又怎能奢望會有什麼東西跑出來呢?

因此,無論你不斷地再多學多少創意技術,但不去改變你腦袋中製造想法的機制,一切也只會徒勞無功。

我們嘗試想出新的意念,可是出來的老是一些早已想過的物事,何解?這是人類的本能快速安全;快速令人減少遇到危險的機會,安全更能保住性命,生死攸關,那能不從?這就是小弟常說的再生思維了。

若你能放開再生思維,你根本不再需要任何創意技術,想出來的東西便是新的意念,還需多此一舉,運用什麼創意技術?

但你剛才說再生思維是我們的本能,能放開嗎?無意識下,我們自動選擇再生思維,但當你有意識地去想時,你就可以有新的選擇-發生思維

發生思維,就是去想那些還未發生的事物,既是還未發生,即是現在不存在的;要做到發生思維,就需由現在不存在的東西開始去想

我們習慣由現在存在的事物,作為想法的起始點,結果想來想去,也只是那些現有的意念;改變了起始點,隨後的東西自然截然不同,創意便由此而起。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想更能把發生思維溶入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俾使自己更事半功倍,可能只辦一次的意念發生學 Ideas Generatif 課程,將會是你一個有創意的選擇。

Monday, April 07, 2014

發生思維: 創意源自難題

Hi,

為什麼需要創意?

因為有著未解的難題

難題令人不舒服,促使人立即行動解決,但難題仍然未解,皆因解決不了,何解?方法不對也。

為確保成效,為快速解難,我們習慣運用過去已有的方法,習之為常,遂演化成大部份人的再生思維了;再生思維者,重覆思想著過去已發生過的事情之謂也。

若過去的方法依然生效,難題自解,再生思維再次被印證為有效的方法,我們又進一步僵化於再生思維中,人自然難有創意。

過去世界,變化不大不多,已有的方法,持續有用,常理也。現今世界千變萬化,欲以不變應萬變,難矣。

創意,即是以新的方法,來解決新的難題。

新的方法,就是不沿用舊的,需要的不再是再生思維,而是發生思維,思考從未發生過的是也。

令世界更趨複雜的是,每一項新的創意,又引發新的難題,過去未有高清錄像手機時,低清手機絕不是難題,而世上更沒有低清高清之別,何來難題?現在出現了4K手機,高清又變成難題了!

由世上第一支拍照手機出現,直至推出第一支錄像手機,中間相隔8年,再演化成第一支高清錄像手機,只需三年多,到4K錄像手機發明,更只有2年多,你說世界變化快不快?

世界變化越快,難題出現越多,創意需求越大,難題因而出現更多,結果世界變得更快

越只用再生思維,越適應不了;適應不了,落伍也。

由今天起,凡遇上難題,高興地想想新方法,皆因創意源自難題,難題啟發進步。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