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8, 2023

7 Days to the New Year, Day 3: 身處其中

 


一年即將結束,
忘記麻煩困擾。


對我來說,今年很是艱難,
滿是情緒,淚水以及
崎嶇

另一年快來到,
但願新的一年,
充滿愛與健康,
而且精彩萬分

小弟無謂備註: 大部份人也會覺得過去一年不太理想,不只是今年覺得,而是每一年也不太滿意那一年;明顯地這是一種錯覺,一種身處其中引來的錯覺,回看幾年前,你會察覺原來它並不太差,甚至還不錯呢。

順道預祝你在未來一年,充滿愛與健康,而且精彩萬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Remark:
本系列其他部份,在小弟其他專頁或群組中

Thursday, March 19, 2020

Learnology 學學: 在觀與學習

Hi,

根據估計,人有七成時間,活在自己的思想當中

也就是說,每天每時每分每刻,人重覆著差不多的想法。

正因如此,人無止境地浪費人生,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全都在自己的重覆想法當中,又那來時間真正的活出人生呢?

更甚者,人不斷地在打根本不能打勝的仗,因為那些所謂的仗,只是自己心中的矛盾。

如果人還未曾離開活在自己的思想之中,他便不能清醒地察覺,原來人的思想是永不停頓,直到人誤以為那個不停頓的思想就是思維

當人滿腦子已是這些持續不斷的反覆思想,又怎能知道實際發生什麼事情,又何來思維空間學習呢?

這正是人為何這邊廂所謂終身學習,那邊廂卻學不了什麼。

無需要學懂如何學習,也需要的是學懂如何離開這種反覆思想。

你既然無法關掉這種思想,那就容許它繼續不抗拒不注意不反應只是知道它的存在,它便開始停止,人們叫這種方法叫『靜觀』,小弟則更喜歡稱她做『在觀』。

當反覆不斷的思想慢慢停下來時,真正的學習,真正的人生,才正式開始。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nday, December 15, 2019

助人之道: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Hi,

小弟最近某個課程中提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事後有同學查詢此句來源,這句話來自六祖壇經。

先此聲明,小弟既非佛教徒,也不懂禪宗,沒有什麼心得,只是喜歡這句話而已,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能真正解通,早已即生成佛,那能奢望小弟能為閣下解明?

最簡單,最被接受,亦應該是錯誤的解釋,卻也是小弟最喜歡的演繹便是 ... 「前念如果執着境界,就是煩惱下一念離開先前的執着,便成智慧。」

這也就是 NLP 所說的超然 Meta 了;離抽離,離便是超然

超然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解釋?

六祖曾說: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若是如此,又怎能像上述般解釋前念後念呢?

反正又不是修佛,合用即可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上文提到「即『』成佛」一詞,可能有朋友會問不是「即『』成佛」嗎? 密宗當然是即『』成佛,禪宗談的卻是即『』成佛。

Sunday, April 14, 2019

Path-Finding: 奇特之路

Hi,

終於又再完成這個旅程,已是第二十次了

行了這麼多遍,不覺悶嗎?

每次路上碰到的事情有異,境況也不盡相同,何來會悶? 而且每一次,我也試著不同的步行方法,時快時慢,時長時短,時而逗留某處,時而匆匆而過。

當然小弟更想說途上遇到各式有趣、令人懷念的人物,但未免有點虛偽,也有點濫情,還是不說好了。

世上可行的路多呢,為何仍是這一條路?

這條路本身就是一條奇特的路,每行一倘,她令你更知道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而每一倘,又讓你察覺原來她是一條不一樣的路,每次也不一樣的路

可以無止境地行下去嗎?

有一日,當你知道自己已經行夠了,另一條路,自然在等著你。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March 28, 2019

Advanced NLP: 想想想

Hi,

最初想動筆寫這一篇文章,已經是不知多久以前了,但是怎麼樣也未有開始,只因知道若要寫得真的明白,就必須寫上洋洋千字,小弟想起也會害怕,結果一拖再拖,還是半隻字也未動手。

回頭一想,這個『 必須』只是一個框架,把自己框得死死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草草把心中的想法寫出來,管看的人明不明白;有興趣的朋友,自然會設法弄個清楚,沒有興趣的,任憑小弟寫得如何清晰明瞭,根本他也不會刻意思索,最後還是不會明白。

距離小弟第一次學習 NLP,不經不覺原來已經三十二年,初次接觸時那股興奮,現在還是歷歷在目。
  
其中一個小弟當時的體會,讓小弟沉思了三十多年

每個人也有思想,只是大多不知自己是如何思想出來,第一個思想,是思想的內容 Content,人在自己的思想內容當中,迷茫渾噩,毫不出奇。

第二個思想,是在思想自己的思想,如果只是想自己所想,那只是 Content on Content結果更為混亂,最後往往放棄再做這種無聊的事情。

但若是思想自己思想的脈絡結構,清晰便逐漸浮現出來,自己的思想便在自己掌控之中,那是 Context on Content,這亦是早期 NLP 的全部。

要是多行一步,思想上述的脈絡的脈絡,那麼不止是思想,連『產生思想』也在自己把持之間,自由由此而起,那是 Context on Context on Content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驀然回首,思索 Context on Context on Content 這麼多年,沒有什麼驚人的發現、得著,與修為,只是明白了一件事,就是為何小弟要這樣做

Monday, August 20, 2018

隨心寫: 慕名而來,空手而回

Hi,


小弟喜歡博物館,只因小弟自知不夠博學。

大英、羅浮宮、冬宮、大都會,皆是小弟最喜歡的博物館,前兩者更是去過不止一次。

慎密的佈局、寬大的視野、雅緻的舖排、珍貴的藏品,著實使人入迷。

可惜,她們都有一個最大的缺點

就是太大

體力、精神的消耗,實在令人吃不消。

最要命還是人的注意廣度 Attention Span 有限,一兩個小時的觀賞,早已耗盡大部份人的集中力了,而這些龐然巨物,一二十個小時,也可能只是略略看過而已。

每一次的博物館探索,小弟必先釐清目標,遵照心中的重點,逐一察訪,否則便如一般遊客,慕名而來空手而回

人生更大,更非只是參觀,那人又能如何釐清遵照好呢?

就算釐清遵照了,人生這麼大,又如何能把要達成的,一一達成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Updated: Nov 2021

Saturday, June 02, 2018

基模思維學: 錯誤的檔案夾

Hi,

早兩天翻看 Do 姐近期一個問答遊戲節目,那些問題,說易不易,說難也不算太難,但某些嘉賓的思維水平,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看見 Do 姐被氣得死去活來,實在於心不忍。

那些嘉賓的舉止,其實有著共通點,就是自己又想不到,卻又不去聆聽別人的提點;Do 姐屢屢再三解釋問題,又或三番四次的提供「貼士」,他們卻只顧自說自話,完全沒有去聽主持人的指引,希望答對,妄想也。

節目中,你常會聽到 Do 姐咆哮:你們聽聽我說話好不好?

他們最後輸掉遊戲,恐怕也只會埋怨問題太深,又或自己運氣不好而已。

但實情是什麼呢?

細心留意,你會發覺他們討論問題時,往往離題萬丈,但為何他們又不聽主持人的解釋呢? 因為他們不知自己不明白題目嘛,他們以為自己的思路,正正符合『正確』這個心中的檔案夾,而主持人的解釋或提示,卻又不符合自己心中『問題詳情』及『貼士』的檔案夾,當然不屑一顧。

結果自然不會去聽

不聽還不是最大的問題,繼續在那個不是真的『正確』的檔案夾中搜尋答案,才是想錯的主因

試想想,在你的電腦中的檔案,全都放錯了檔案夾,要找到正確的檔案有多困難,可想而知。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超然資料管理系統,持續整理自己檔案;我們更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搜尋 Apps,幫助自己,快速找對檔案;當然,小弟說的,全都在自己的腦中。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註: 原文來自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8 年 第一季號 

Sunday, April 01, 2018

Thinking: 意念的補劑

Hi,

正如上文所言,意念的生成,需通過理解與體驗。

緩衝催化,促成意念的補劑,可惜今天這兩種劑藥,往往卻是左支右絀。

緩衝 Buffer理解與體驗發酵的空間;現今社交媒體世代,令人逐漸失去文字能力,碰到不喜歡的事情,隨即直接指出錯誤,忽略了緩衝。

緩衝目的不只在於人際關係,更是給予自己機會,深入理解與體驗,讓新的意念浮現

催化 Catalyst刺激理解與體驗的機遇;面對不同的想法,當然可以用對錯來評判,也可以只是不同,無分錯對。

對錯之分,產生立場,立場沒有問題,只是在深徹思考前已有立場,立場以外從其他觀點,頓時泯沒

沒有觀點,那來意念?

願意面對不同理念,卻又能置身任何立場以外,正是小弟常說的超然,那就是催化。

緩衝催化,兩者也是形成空間,前者製造空間,後者廁足空間之外。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註: 原文來自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7 年 第四季號

Sunday, March 25, 2018

NLP: 史諾比更懂得什麼才是「超然」!

Hi,

常有同學問我:什麼才是超然?

一次又一次的回答,但是總有同學,繼續問著同一條問題。

超然 MetaNLP 的核心概念,因此不能不答。

既然如此,在這裡公開地答,豈非更好。

卡通人物史諾比常說:『一百年後又有什麼分別?』,這便是超然,超然於時間之外

牠又說:『繼續向上望,那是人生的秘訣。』,這也是超然,超然於空間之外

查理問史諾比:『如果你最愛的女朋友離開了你,永遠再不能碰到,你會怎辦?』,牠回答道:『回家吃飯啊!』,這更是超然,超然於人物之外

牠又曾經說過:『想要越少,愛得越多。』,那是真正的超然,超然於物事之外

小弟最喜歡的,還是牠這一句:『最近我察覺到,我不知道這是什麼的一回事!』,這是超凡的超然,超然於自己想法之外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April 17, 2017

NLP/超然: 過去與現在

Hi,

先此聲明,小弟不是在想當年,而是想超然一點,從一些小事情裡,看看香港這十多年的變化。

不是太多年以前,香港最受歡迎的書籍是商業財經與自我改進現在則是旅遊指南

不是太多年以前,香港的公務員,不管職位高低,也自稱為公僕今天卻叫自己做官員

不是太多年以前,香港警方人員,在法庭上均懂得尊稱法官為『法官大人』或『Your Honor』,最近竟然有一位警司,膽敢叫法官做『阿法官

不是太多年以前,香港人還會說小弟所謂的『四唔』敬詞-唔該、唔使唔該、唔緊要、唔好意思,現在不鬧爆你已經很好了

NLP 中的超然觀點來看,其實問題只是出在 Flight or Fight 中的 Fight 而已,對人多了對己少了

未來發展下去,會變成怎樣呢 ?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December 12, 2016

自我察覺: 丟棄袋裡

Hi,

我們的上半生,我們奮力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藏進背袋裡

時光流逝,背袋越覺沉重,直至動彈不得

人生的後半段,我們更需努力,找回袋中的自己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自我察覺: 自以為己

Hi,

你的側影,你的外在,自以為己

另外一方,同行多年,卻被否定。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nday, December 11, 2016

自我察覺: 我不是我 I am not I

Hi,

我不是我,他才是我。

與我並行,但未看到;

偶去拜訪,或會忽視;

他在沈默,我還說話,
他能寬恕,我仍仇恨,
他往外走,我卻留家,
他依舊在,我已消失。

Juan Ramon Jimenez 希梅內斯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September 05, 2016

五秒想法: 光速改變

Hi,

世界正以光速改變,但大多數人卻毫無知覺 ... Rob Nail

因為當人身在光速列車裡,又沒有看窗外,那會察覺?

找一扇窗,仔細地看看吧!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Wednesday, June 29, 2016

第四意識: 自我察覺的五個層次

Hi,

個人改進發展,基礎在於自我察覺 Self-Awareness

要進步,首先你必須知悉自己的起步點,自我察覺自己現時的境況,正正就是你的起步點。有了起步點,只是讓你知道那處開始,隨後的何去何從,還需倚靠你的持續自我察覺,令自己清醒地走著每一步,同時清醒地知道自己在走向那裡。

自我察覺越高,人便越能發展,但反之亦然,更高的發展階段,也促進人朝著更高的自我察覺層次推進。

能知曉自我察覺層次的高低之別,當然有助察覺,下列是自我察覺五個層次的簡單介紹,希望有助大家更為瞭解自己。

Level 0 不明: 自我察覺的最低層次,人在這個階層,渾然不知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樣子,更不知別人如何看自己。這種人不暸解世界,更以為世界只是自己的延伸,故不知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當然經常撞板,但他卻又不知原來問題根源出自己身,要改進,談何容易?

Level 1 不同: 若能提昇到這個層次,人開始察覺世界與自己,並不是相同的一個個體,世界也不是環繞著自己而存在,而自己卻是活在這個世界的一個部份。

Level 2 情境: 在這個階段中,人的察覺開始超越表面上的不同,而且發現自己的舉動能影響附近的世界,而附近的世界,也能影響著自己。人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如何影響週遭世界,並通過週遭世界,回饋到自己身上;因此,人便能以觀察週遭世界的每一個情境,來促進對自己的瞭解。

Level 3 識別: 觀察外界來察知自己,雖只是一個間接方式,但卻不失為一個簡易獲取自我瞭解的投射方法。在第三層次中,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投射觀察,人逐漸掌握自我觀感,並能大約識別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是自我察覺的第一個重要里程。

Level 4 連貫: 自我察覺並不只局限於此時此處,否則人對自己的觀感,秒秒在變,根本不能架構一個確實的自我。當人能超越此刻時空,便能連貫過去的自己,確立一個清晰持續的自我形象,對自己的認真瞭解,從此開啟。

Level 5 超然:  自己看自己,並不止於由第一身的自己來察看。第一身的角度,根本看不到自己,要看,唯靠反映投射。當人能超然地離開第一身,我們就能首次正面看到自己,脫離外界給我們的歪曲,錯覺頓然終止

Level 5 不是自我察覺的最高階,而只是真正的自我察覺的啟始第四意識,就是自我意識,亦只有由第五層,才能開始察知她的存在。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第四意識的顯現-蘊蓄展策師: www.excelcentre.net/self 

Wednesday, June 08, 2016

分野: 好事壞事 Part 2

Hi,

前文提到,做壞事,好像比不做好事,感覺更為惡劣。

何解?

先弄清楚,這兩篇短文的目的,絕不是勸人多做好事,只是想大家,多多察覺事情的分野;當然多做好事,小弟絕對贊同。

回到正題,做壞事,與不做好事,兩者結果相同,那會前者比後者更為惡劣呢?是否只是因為後者什麼也沒做,而「『沒做』當然『不存在做錯』」這種觀念呢?

這存在一個前題,就是『沒做』不是一種行為,由於她不是一種行為,就不會有做錯與做對之別了。若是如此,豈非當你僱用了一位員工,他卻什麼也不做,你也會繼續僱用他嗎?

究竟為什麼前者,比後者感覺更差呢?

做壞事,其實是做了兩件惡事首先是做了一件壞事其次是不去修正已發生的壞事;而不做好事只是沒有修正而矣。

舉例來說,你打傷了人,又沒有替他療傷,這是前者;你看到有人受傷,只是沒有出手相助,便是後者。

兩件惡事,當然比一件惡事,感覺更為惡劣;而且前者的第二件惡事,正正等於後者的唯一一件惡事,由於前者更多做一件,所以自然更為惡劣。

這才是兩者給人感受不同的關鍵。

但究竟是如何決定什麼是壞事,什麼是好事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一件惡事還是兩件,小弟半點興趣也沒有,小弟只是覺得有趣,為何那麼多人,連自己心內的想法與感受,也未能弄得清楚

S.E.L.F. Practitioner 蘊蓄展策師課程: www.excelcentre.net/self 

Saturday, June 04, 2016

分野: 好事壞事 Part 1

Hi,

殺死一個人,與不去救助一個垂死的人,那樣更該受到譴責呢?

前者?因為主動

但不管前後兩者,結果還是一樣,有何分別呢?

莫非沒做任何事,比做了一點事,責任就會較少呢?

但後者若我不救,或許還有其他人可救,責任應該較少吧?

如果只得你能救,而不去救,那又是否更應受到責難呢?

結果根本就是相同,如何會因人多人少,而有所分別呢?

做壞事,是否就比不做好事,更差勁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為什麼小弟把這篇短文也放在『第四意識』這個類別內呢? 因為若只以首三個意識來思維,就難於看破上述的矛盾

Wednesday, May 04, 2016

超然: 你能察覺那個重大矛盾嗎?

Hi,

以下是小弟於三月份時在 Excel Your Life 電郵月刊中的轉載文章。

相信很多朋友也曾看過這篇文章,但你有沒有發覺,這篇文章顯然有一個重大矛盾存在呢?小弟對文章的內容,半點興趣也沒有,卻深覺奇怪,為何那麼多的人,從未察覺這個隱藏的矛盾。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看故事時,身在其中,自然什麼也未能察覺而已。

超然一點,找出這個矛盾吧!


每月轉載: 人的一生
作者: 不詳

有一天,神創造了一頭牛。

衪對牛說:「你要整天在田裡替農夫耕田,供應牛奶給人類飲用,你要工作直至日落,而你只能吃草,我給你 50 年的壽命。」

牛抗議:「我這麼辛苦,還只能吃草,我只要 20 年壽命,餘下的還給你。」

神答應了。

第二天,神創造了猴子。 神跟猴子說:「你要娛樂人類,令他們歡笑你要表演翻觔斗,而你只能吃香蕉。我給你 20 年的壽命。」

猴子抗議:「要引人發笑,表演雜技,還要翻觔斗,這麼辛苦,我活 10 年好了。」

神答應。

第三天,神創造了狗。 神對狗說:「你要站在門口吠。你吃主人吃剩的東西。我給你 25 年的壽命。」

狗抗議:「整天坐在門口吠,我要 15 年好了,餘下的還給你。」

神答應。

第四天,神創造了人。 神對人說:「你只需要睡覺,吃東西和玩耍,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盡情享受生命,我給你 20 年的壽命。」

人抗議:「這麼好的生活只有 20 年」

神沒說話。

人對神說「這樣吧。牛還了 30 年給你,猴子還了 10 年,狗也還了 10 年,這些都給我好了,那我就能活到 70 歲。」

神答應了。

這就是為甚麼我們的頭 20 年,只需吃飯、睡覺和玩耍。

之後的 30 年,我們像一條牛整天工作養家。

接著的 10 年,我們退休了,我們得像隻猴子表演雜耍來娛樂自己的孫兒。

最後的 10 年,整天留在家裡,像一條狗坐在門口旁邊看門。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不能並存的就是矛盾,小弟常說,矛盾只會存在於人的思維中,不能存在於現實,如果兩樣不能並存的物事真的並存了,那就證明它們是能並存的,矛盾自然不會存在。

P.P.S. 因此能察覺自己心中的矛盾,才是踏上現實思維的關鍵一步。

Sunday, April 24, 2016

NLP: 荒謬與矛盾

Hi,

近年自殺事件頻生,小弟無能,只覺傷痛,卻無計可施。

小弟絕不想抽這種水,應該是會折墮的,但小弟真的有一個方法,它至少對小弟自己有效,對其他人是否有效,不得而知

每當小弟有所困惑時,必做一事,做後輕則開懷歡笑,重則茅塞頓開豁然通達

小弟明白,對自己有效,當然未必等於對其他人也有用,而且小弟的困擾,大多只是小問題,遠遠不及時下年青人,需要面對的徬徨前路。

但究竟那是什麼的方法呢?

看周星馳先生的電影

表面一點的,看後輕鬆暢快,頓時改變當前狀態;從研究 NLP 中我們學到,狀態變了,想法也會隨之有所調整,就算只是些微的調整,對事物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周先生的多套電影,就算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一看再看,也不會感覺過時,笑位仍然是笑位,這是周先生的電影功力。

一般人只道周先生的電影低俗,卻不明白這正是周先生聰明之處。

低俗內容只是表面,表達的卻是表面內容下的深層思想,要是表面即是深層,相信電影要多沉悶,有多沉悶。以低俗喜劇來展現哲理,票房與意義,兩者兼得,難道不是聰明?

他那有什麼深層思想,來來去去的就是那些『屎尿屁』,真的令人作嘔!那麼,莊子的『道在屎溺』豈非也同樣令人作嘔?

也有人認為他的電影無厘頭,皆因他常以『荒謬與矛盾』來表達人生的『荒謬與矛盾』,不明白『荒謬與矛盾』,當然有的只是無厘頭了。

人生就是充滿著『荒謬與矛盾』,看不通,痛苦萬分;超然一點看通了原來只是這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這篇短文已經寫好了兩個星期,小弟故意延後才發出,皆因不想當成抽水之作。

P.P.S. 周先生的作品,內裡埋藏著大量隱喻 Metaphor,想學習 NLP艾克森催眠,周先生的電影是首選。

P.P.P.S. 大部份港產喜劇,表面像是幽默,實質低俗;周先生九十年代的作品,背道而馳,表面低俗,卻包裝著內裡的真正幽默

P.P.P.P.S. 搞笑容易幽默難,幽默是觀點上的突然轉向,帶來歡笑之餘,讓人得到新的體會,這才是幽默喜劇療傷之義;要培養幽默,必先對眼前世界帶著超然觀點,要有這樣的觀點,關鍵是能綜觀大局以及超脫自我,這當然難。

P.P.P.P.P.S. 小弟無意叫你去看翻版電影,但想即時看看,可在 Youtube 找找。小弟在 Youtube 隨手找到的: https://goo.gl/6P8lSG

備注:本文原刊登於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6年3月號

Updated: Apr 11 2018

Friday, May 29, 2015

NLP 極短篇 Part 4: 發現矛盾

Hi,

前文,有了自己的主見,並時刻能察知只是自己的判斷之後,你就會發覺周圍,充滿著各種與你的想法不一的看法與事實。

別人的看法與我不同,皆因大家有著不同的信念。它們看似有道理,又看似沒有,這時你便會開始深思。

製造學問之路,從此打開。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NLP 執行師課程www.excelcentre.net/n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