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2, 2019

Hypnosis: 什麼是催眠? Part 2

Hi,

2010 年,小弟寫了本系列的 Part 1,轉眼已經九年。

Part 1 談到催眠表面的定義,也是指美國心理學會 APA 的定義,他們認為催眠是一種合作的互動,當中參與者對催眠師的建議作出反應

上述的定義,只是原定義的極精簡版本,原定義長達兩大段落接近 300 字,當中佔了最大篇幅是有關催眠導入 Induction 的講解,所謂導入,就是引導人由清醒狀態,轉入催眠狀態的過程與技術。

明顯地心理學界普遍認定催眠是一種程序,也因如此,催眠治療師往往也把自己訓練成一個技師一般忽略了催眠背後的深度與藝術

上述的是 2003 年的定義,這個定義廣受批評,直至 2014 年,美國心理學會 APA 再度重新定義催眠,新定義僅得 20 字,同時擺脫了催眠給人只是一種程序或技術的錯誤印象。

Hypnosis: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involving focused attention and reduced peripheral awareness characterized by an enhanced capacity for response to suggestion.

催眠:一種涉及集中注意,及減少周邊察覺的意識狀態,具有增強對建議的回應的特徵。

新定義完勝先前的版本,除了精簡之外,更讓人瞭解催眠其實不是技術,而是一種狀態一種意識現象,並可由多種不同的人工方法,又或自然機制引發而成

對於催眠治療師及學習催眠者來說,重點由如何催眠,改變為如何引發催眠狀態,而且催眠狀態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術者可以根本不用導入 Induction,只需持握適當時候,推波助瀾,業已足夠。

擔心能否催眠對方,過去是很多術者的心理負累,結果只是不斷練習各種所謂的導入技術,忘記了催眠治療的效果來自進入催眠狀態後的治療,而非催眠本身。

再者,新定義把催眠師的角色完全移除,皆因催眠師只是從旁促進,對方才是真正的主角;人們常說最佳的幫助是助人自助,新定義才能讓催眠,成為名副其實的助人自助的藝術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ursday, September 26, 2019

催眠: 人生荒誕劇

Hi,

「世界上誕劇的模式只有兩種,一種是一直在等待著什麼,另外一種是早上起來變成了什麼;如果你們除此之外,還能想到別的,將會名留青史。」... 平田織佐

人生不也是充滿著這兩種荒誕劇嗎?

一些人不斷地等待著一些人或事物卻不知等的究竟是什麼;又有一些人忽然變成又或覺得自己變成不再是自己卻又不知自己本是怎樣的

很多人常問我: 究竟催眠治療師幫助人什麼?

表面是個人成長,或者身心疾病,實則是助人發現自己正在等待什麼,或者明白真正的自己究竟原來是什麼

其實人生不止是充滿著荒誕劇,人生本身,也可能是一場超大型的荒誕劇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nday, September 08, 2019

Thinking: 想到少小

Hi,

曾修讀小弟課程的朋友,就知道不管是什麼課題,是 NLP催眠教練輔引,什麼也好,課堂中必有的環節就是思維

課堂中沒有思維,那又怎能把收到的數據化為資訊呢?

小弟不是思維大師,無法教懂你如何思維,只是製造時機,只是製造條件,只是鼓勵而已。

但這種思維,能有多少效果?

不多,只得少小,但已足夠。

人要改進,重點不在想到最佳方法,而是開始脫離現狀脫離慣性,改進才有可能;想到少小,只要與慣常想法稍有不同,脫軋的過程便已啟動。

當人習慣每次也去想到少小,每次每方面也開始脫軋,累積的力量才是引致效果的關鍵;再者,當每個人也能想到少小,集體的力量才是導致團隊或社會整體效果的樞機

無需強迫自己必須想到什麼,只需要想到少小,就已足夠;每當正想放棄的時候,也不妨提提自己,只需要想到少小,就已足夠。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is that little extra." Jimmy Johnson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8

Hypnosis: 只是投射,只是幻覺

Hi,

當你的假期快將來臨,久不久便會想著渡假時的景況,其實你那時已經自行進入了催眠狀態

又例如當你回想某件往事時,你也是已經進入了自行開啟的催眠狀態

想得越深入,意味著越深入的催眠狀態。

每當我們把想法與感受,投射進未來與過去,我們同時建立了自己的催眠狀態;當你滿腦子是那些早已發生,又或尚未出現的景況時,她們顯然不是存在於現實之中,她們只是你的投射你的幻覺

你的擔心、你的憂慮、你的憤怒,又是什麼呢? 同樣地,她們也只是你的投射你的幻覺

你所擔心的、你所憂慮的、你所憤怒的,不是過去,便是還未發生;不管你覺得她們如何真實,她們也只是你的投射你的幻覺

催眠狀態的特徵,就是能把虛假的東西,變得感覺真實,因此,我們的擔心、我們的憂慮、我們的憤怒全都是真,不過你所擔心的物事、你所憂慮的物事、你所憤怒的物事,只是你的投射你的幻覺

虛幻的事物並不受力,因此無法解決,我們便被膠著了。

過去的事情,已經完結,現在做什麼也不能逆轉未來的事情,還未發生,根本不受現在的你所能控制,結果所謂的難題便不斷持續著。

如何是好?

先脫離自己的催眠狀態,回到現實現在。

如何做到?

催眠治療師的方法,就是以催眠來脫離催眠狀態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March 31, 2018

影響力: 為何有些意念,比其他意念,傳播得更快? Part 1

Hi,

為何有些意念,比其他意念,傳播得更快

因為...

1. 她們簡單:人類不是想像中的聰明,太複雜,根本不明白,如何傳播下去?

2. 她們出奇:不令人驚奇,傳播出去有何意義,一不小心,還惹來別人訕笑,何苦?

3. 她們具體:抽象事物,難於掌握,自己也掌握不了,怎會傳播出去?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三大條件,不只應用於說服影響,老練的催眠治療師,早已用於催眠暗示之中了。

P.P.S. 本文 Part 2 在那裡? 這裡

Sunday, December 10, 2017

Thinking: 零的迷思 Part 3: 以零導人

Hi,

零的迷思這個課題,已經談了兩回,今次應是尾聲。

最初使用『零』這個概念的古人,肯定充滿智慧的,因為他們懂得欣賞『零』代表著的『沒有』

全部不是全部,所有不是所有,因為肯定還有,在你的思想範圍之外。

『所有』並不包含『沒有』,『沒有』卻產生『所有』。

人偏好『所有』,殊不知『所有』令人葬送了『沒有』的超然,迷失於自己的『所有』之中。

當任何數字加上『零』時,結果還是最初那個數字,不斷的加,卻絲毫沒變,加上的,去了那裡呢?

當任何數字減去『零』時,結果還是最初那個數字,不斷的減,卻絲毫沒變,減去的,去了那裡呢?

當任何數字乘以『零』時,結果變成『零』,任何物事,重覆『零』次,能不是『零』嗎?

當任何數字除以『零』時,結果變成『無限』,不分不割,才能看到整體,看到整體,能不是『無限』嗎?

『零』,讓人超越二元對立的局限助人者,先學懂欣賞『零』,才能以『零』啟導別人。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November 10, 2017

Thinking: 零的迷思 Part 2: 零即無限

Hi,

前文零的迷思 Part 1: 正面與負面,談到『零』的兩邊,亦即是正面與負面,但『零』本身是什麼呢?

要瞭解『零』,就要先放下『零』是什麼這個問題,轉而問問自己,究竟『零』是本身存在,還是由人類發明的呢?

發明是指世上本來沒有『零』這個現象,只是由人創造出來,沒有人,便沒有『零』了;但若是『零』是本身存在的,人只是發明了『零』這個符號,來代表『零』這個本身已存在的現象。

很明顯,『零』由始至終根本存在,因為『零』即是『沒有』,『沒有』當然存在,我們沒有的,遠比有的多,證明了『沒有』的存在;這個概念比較難明,不是因為沒有『沒有』,而是沒有『沒有』的東西而已。

『零』這個現象是什麼人發現的呢?

出乎意料之外,並非精於數學的古希臘人;根據著名數學家丹齊格 Dantzig 的估計,古希臘人思維以具體稱著,因此他們老早就能弄通三角幾何,並用之於建築與藝術上,但卻不願接受『沒有』或『零』的具體存在。

大部份數學史家想相信『零』是由古印度人發現,這也合乎情理,她們的文化,絕對能容納這一個虛無抽象的觀念。

西方世界至今,依然深受古希臘影響,仍舊地非常二元主導,一件事物若不是 A,那麼它便不能是『不是 A』,任何事物皆不能既是 A,又是『不是 A』,結果非黑即白,仍然存在於大多數西方人心中。

世上不少地方,縱使不屬西方,卻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二元思維,依舊當道,因此『零』這個概念,只存在於數學當中,而非日常思維。

二元論的流行,局限了人思想,非好即壞、非生即死、非善即惡、非真即假,更關鍵的,便是非正即負

但除了『是 A』與『不是 A』外,還能否有著其他的可能性呢? 

當然有,「又是」(Both) 「俱不是」(Neither),前者等於「『是 A』又是『不是 A』」,後者相當「俱不是『是 A』與『不是 A』」。

就以正負來作來說明,除了是『正』或『負』之外,事物還可以是『既是正,又是負』,更可以是『不是正,也不是負』

『零』就是這種概念。

數字除了正負之外,還有『零』,『零』既是正又是負,『零』是存在的事物,當然是有,有即正 (參見本文 Part 1),而『零』又等於沒有,沒有即負,故『零』既是正又是負

『零』不是正也不是負,正是有,但『零』是沒有,故不是正;『零』是沒有,『沒』只是一個形容詞,就如紅色氣球是氣球的一種,『沒有』是有的一種,既是有,當然不會是負,故『零』不是正也不是負

說了一整天,究竟小弟想說明什麼?

不管是催眠治療或是教練,目的是助人發現意念洞悉意念當然在相反的一方,真正的洞悉,卻在『零』-不正不負,又正又負。

今人只知互找相異,爭拗不斷,皆因既不明相反又不懂『零』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October 28, 2017

Thinking: 零的迷思 Part 1: 正面與負面

Hi,

前兩天小弟在催眠治療課程中,提及了一個有關數字『零』的概念,不少同學事後詢問小弟,希望能理解更多。

最初小弟只是想用另一個角度,來解釋正面負面的真正意義。

正面 Positive,現時普遍認為是好、積極的意思,而負面 Negative 則是不好與消極。

但若查一查字典,Positive 的主要意義是 Explicitly Stated 外顯表達,並沒有什麼好壞的意思;再者,Positive 的拉丁文源字 positīvus,其本意是真實具體存在,也沒有好壞的概念。

好壞的意思,是後來逐漸引申出來的。

正面,能外顯表達的,當然是存在的;那麼,正面的想法,便是想著那些想要存在的東西,而老是想著的,固然是一些他認為是好的物事,而且凡具體存在的事物,必然是好的,經常想著一些好的東西,怎會不是積極呢?

負面,不能外顯表達的,由於它們並非存在,而經常想著要不存在的東西,那會是好的事物,常想著不好的事物,自然變得消極

催眠暗示,關鍵在於必須正面,一是正面的結果,即是想要達成什麼,又或想要得到什麼,而非不想達成什麼、不想得到什麼,這才能給予對方一個清晰的方向;二是正面的方法,即是想做什麼,而非不做什麼,這才能給予對方一個具體的指引。

教練,跟催眠異曲同功,只是她運作於人的顯意識,我們襄助對方,理性地自行找出正面的結果,以及正面的方法

那麼,負面豈非沒用? 當然不是,催眠治療師也好,教練也好,我們助人發現難題,關鍵正正就是,讓對方察覺自己想法中的負面不能達成的目標

不管如何,正負並非好壞,只是想法中的兩面;其實只需想想中國自古的智慧,陰陽能分好壞嗎?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正面』除應用於催眠暗示外,她本身早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治療學問,那就是正面催眠治療學了。

P.P.S. 為什麼的是具體存在的事物,必然是好的? 這是一個必然會引來爭議的看法,就容我稍作解釋;具體存在的,自然能用,能用的東西怎會不好? 它的不好,不是物事本身,而是加上了它出現的情境與背景,以及如何及為何用它

罵人好不好? 視乎罵什麼人,也視乎事件的前因後果。

Friday, January 27, 2017

個人發展: 成長三階段

Hi,

人的成長,關鍵在於在人生中適當時候,做了適當的事。

根據正面心理治療學的研究,人的順利成長,必須有效地經歷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也是兒童最初階段的成長,有賴父母的照顧與關懷,倚靠父母給予庇護與支持,而父母大多也會由於關愛 Love、希望 Hope、信念 Faith 與責任 Responsibility,緊緊地連繫著子女,這是一個連結的階段

進入第二個階段時,人身體開始成長,但實質的心智成長,需要能力的累積;所謂能力,就是懂得分辨事物,我們可以由嘗試與錯誤中學習,也可從他人的指導中掌握,這是一個分野的階段

無論掌握多少能力,它們只是一堆又一堆的知識,若不把它們整合,成為一個獨特個體,人也不能變得成熟,只是年紀大了,知識豐富了,但卻沒有真正的自己;要整合成為一個與別不同的個體,人必須抽離於他人的影響,從經歷中逐步整固,培養屬於自己的想法與信念,這是一個獨立的階段

若人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倚賴便會持續,內則依賴家人,外則依賴朋友;如果人停留在第二個階段,他只會不斷收集資訊,卻無法發展出自己的見解,老是徵求他人的意見,若意見並不吻合自己現時心中的資訊,卻又不願付諸實行。

作為襄助者,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做能做的,就是協助對方,重新經歷三個階段,造就一個獨立完整的自己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uesday, December 27, 2016

盲點: 察覺盲點

Hi,

如果你是使用 Windows 作業系統的,不知道你有沒有升級到 Windows 10 呢? 如果有的話,升級後你有沒有用過你的光碟機呢?

十居其九是沒有吧

光碟機是一個很奇怪的硬件,她曾經風光一時,沒有她不成事,因為若要安裝什麼大型軟件,在寬頻並未普及的時候,唯有靠她。

但她現在真的沒有什麼用,沒用但存在的東西,並非盲點,只是多餘。但既然沒用多年了,為何購買電腦時,仍然把她一併買回來呢?她佔用的空間,大可換成其他更有用的硬件,現在她豈非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空間嗎?

若你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想法的話,她便是你的盲點了。

盲點,就是人忽略了,但影響你的物事。我們不是要移除盲點,而是要察覺她們;移除,只能去掉她們對你的負面影響;察覺,卻更可善用她們,為你帶來正面的效益

小弟才疏學淺,不懂得如何助人,多年來舉辦的助人課程,不管是教練也好,催眠治療也好,直觀輔引學也好,全都不是教人如何助人,而只是講授如何助人自助

如何助人自助?助人自行發現盲點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備注:本文原刊登於 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 2016 年 8 月號

Tuesday, September 27, 2016

助人之道: 發現,還是修正呢?

Hi,

改進之道,不管是助人改進,還是自我改進,重點在於發現還是修正呢



你認為呢?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June 26, 2015

Coaching: 教練的心

Hi,

沒有心,什麼技術,也是徒然。

作為教練,我們無條件相信對方;你不信他,何來互信?

沒有互信,互相猜疑下,他又怎能接受你的協助呢?

因此,無條件相信 Unconditional Belief,不是偉大,而是必須

無論對方說了什麼奇怪的話,或是做了什麼奇怪的事,那不是奇怪,而是我們並未明白,而且他肯定有原因才會這樣;若他遇上難題, 我們相信他有能力去解決;如果他認為自己犯了錯誤,我們相信他能作出合適的調整。

無條件相信,才是教練與別不同的獨特之處;教練目的是助人自行找到答案,若你不相信他能夠正確,你又怎會相信他能自行找到答案呢?

若然不信,就請指導他、教導他、引導他,而非教練。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催眠治療做的,其實跟教練相同,只是在不同位置中進行;前者在無意識,後者於顯意識催眠治療師同樣需要一個『無條件相信』的心。

Tuesday, June 04, 2013

Concepts 101 Part 67: 放下

Hi,

同學電郵問了小弟幾條問題,有關『放下』的,蠻高深的問題,小弟不是大師,只能以有限的知識回應。

『放不下』是我們大部份人生難題的根源,同學有智慧的問題,小弟沒智慧的答案,可能仍然對大家有點點幫助,故抄錄如下...

同學的問題

1. 請問『對憤怒的放下』是否等如『原諒』?那麼,對悲傷的放下等如什麼呢?

2. 『放下』本身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是否等如對某人、事、物不再關注呢?

3. 『放下』的結果是否就是從綑綁中釋放出來,不再受影響,是嗎?

4. 『放下』的方法是不是:  通過理解過往為何需要,察覺感受,然後,發現其實真正需要什麼,或是,發現根本不需要,然後轉化現在感受。如果仍覺得需要,現實生活中,如何促成放下?

5. 如做催眠,用『與疾病對話』的方法,可行嗎?


小弟的回應

1. 放下的,不是情緒,而是引發你的情緒的事件。

2. 既然放下的只是『事件』,又那會有『不再關注什麼人或物』呢?放下,是一個決定決定不再被那件事影響自己

3. 放下了,當然再也沒有影響。

4. 放下跟需要、察覺、理解等等,也沒有什麼關係,放下只是決定,沒有什麼需要理解;真的要理解的,只有是明白到『放下』比『不放下』更好,『放下』就是為要令自己更好。

你說的通過理解而釋放,那不是『放下』,因為理解了,根本不用決定什麼,看通了,自然釋放了,何需『放下』?若真的有佛祖,祂是看通了,不是放下。

5. 催眠?我們學的所有方法,表面是理解,實則不就是在促進對方『放下』嗎?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nday, July 29, 2012

Problemology: 世上只有兩種難題!

Hi,

世上沒有難題,人只有遇到難題而不自知,絕不會根本沒有難題,卻認為自己有難題!假若你堅持他沒有難題,最後他還是認為自己是有難題!

因此,所有難題也是真難題

但不是說世上有兩種難題嗎?不錯,那是真難題,與真難題。

真難題,就是真正的真難題,即是現實世界真的存在的難題;真難題,卻是人認為自己有的難題。

舉例來說,某人說他的上司經常罵他,而他的上司真的經常罵他,那麼,他的難題就是一個真真難題了;但現實是他的上司根本沒有經常罵他,而他卻認為他的上司經常罵他,他面對的,只是一個假真難題。

不論是真真,還是假真,你必須先認同他真的是有難題,否則,他又如何會與你合作,共同解決他的『難題』呢?

真難題,根源在現實,解決也在現實世界;真難題,根源在信念,解決也在信念。

當『真真難題』不能以現實世界的方式解決,那個難題,就是源自另一個『假真難題』了;改變做法,就能解決『真真難題』,然而改變了做法也不能解決,又或不願改變做法,問題就在於他的信念了。

當他改變了工作方法,但他的上司仍舊不斷罵他,他顯然是誤解了他的難題,以為那樣改變了工作方法,便能解決難題;當他不願去改變做法,他顯然是誤解了他的做法,以為他不能,又或無需改變做法;誤解,當然是由於不現實的信念,自然這是一個『假真難題』了。

世上不能解決的難題,必然是一個『假真難題』,但『假真難題』,也是難題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催眠治療師能助人解決的難題,當然是『假真難題』;既是『假真難題』,著手處自然是不現實的信念吧!

P.P.S. 教練,兩種難題也是他們的範疇,『真真難題』時助人以邏輯推理解之,『假真難題』時則從誤解入手。

Updated: Jun 13 2015

Friday, July 29, 2011

速介學: 解讀困局-激發、起因、前起因、根源起因、原理、大原理

Hi,

小弟多年來不斷研究的重點課題,就是如何介入自己或別人的困局;不困才能解

小弟發現其中一個介入失敗的原因,就是介入錯誤位置,非但未能做到以小制大,反而變成以卵擊石。

假設 A 跟你說:『由於阿 B 先取笑我,所以我便打他』,他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因此你認為有必要介入解困。

A 打 B 的起因是什麼呢?『阿 B 取笑他』?絕對不是!

『阿 B 取笑他』怎會導致打人呢?年中不少人在取笑他人,莫非每次取笑,也會造成打人事故?當然不會,那就證明 A 打 B 的起因不會是『阿 B 取笑他』了;『阿 B 取笑他』只是他打人的激發(Trigger),;『阿 B 取笑他』只是引發了他打人,並非打人的原因,若針對錯誤起因,只會浪費精力,取笑權在他人,你又怎能避免呢?就算真的能杜絕了別人取笑他,他是否肯定不會再打人呢?由於這根本不是打人的起因,你當然不能肯定。

更甚者就是有些人認為必須追究起因的起因,才能根本地解決困局,結果只是追查了激發起因,甚或更只是激發激發,結果浪費了更多時間,從勞無功。

那真正的起因是什麼?就是為什麼 A 覺得他人在取笑他,又或為什麼他人取笑他,他就要打人;這兩者的答案,就是他心中的信念,信念不改,打人繼續。

什麼叫前起因?起因的起因也,亦即他的信念的起因-什麼導致他的信念;能發現並在此介入,當然比只介入起因更透徹;但起因還有起因,追查下去,最早的起因,便是根源起因;根源起因,一層一層的引致了多個不同的起因,每個起因又可引致不同的難題;解決了根源起因,等若同時解決了多個難題,以小制大也。

能以小制大,當然最好,但追尋起因需有所付出,付出的是精力時間,而且只要是起因,就必然是發生在過去,已過去的事,難於尋覓;起因的起因,以至根源起因,更是更久的過去,就算真的能記起,記憶也可能因時間久遠而有所誤差;因此,從起因入手,好,但有局限。

難題的原理又是什麼?起因導致難題的機制之謂也,理解這個機制,就能理解從何而解;舉例來說,A 見到人取笑他便打人的起因,在於認為他人是看不起他,打人,就可證明他強於對方,對方自然不再看不起他了;理解了這個原理,介入的位置忽然增多,『笑他不等於取笑他』、『取笑他不等於看不起他』、『打人不能證明強於對方』、『打輸了更證明弱於對方』、『強於對方不能確保別人不再看不起他』、『強於對方不能確保別人不再取笑他』等等,均成為可介入點;彈性,因理解原理而來。

原理背後的原理,亦即更大的原理,大原理也;這個『大』,程度上之差異;越大,越抽象,越能應用於更多的難題上,但亦越不直接,越難解讀。

上述例子,一個更大的原理,可以是『錯誤方法,解決錯誤困難』,各種方式來修正方法,修正難題,均為介入之途。

不管我們從事的是催眠治療輔引、輔導、教練,也只是不同的介入形式而矣,首重的,仍是先能決定介入那裡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nday, July 25, 2010

Personal Development: 鋼之鍊金術師 FA-容格的自我實現之途!

Hi,

剛在電視上看了『鋼之鍊金術師FA』『尾二』一集,她談的正是容格原理中最難理解的那一部份-Self-Realization (譯作自我實現,又或自我覺察亦可,覺察,才能實現;Realization,一字雙解,兩者皆通,誠智慧也)。

你越渴望得到,你越得不到!

倚靠外在,永遠不是在瞭解自己,永遠未曾成長;沒有超越別人,更遑論超越自己了!

你在瞭解自己的過程中,知得越多,能力越強;但當你認為自己能力越強時,其實你已經攪錯了!你將迷失於束縛之中,這就是渴望的結果

渴望的結果,就是絕望

得意忘形,自會迷失;讓人不致迷失,給予人正確絕望,這就是真理

『自我』,你的真理之門,但那不是真理本身。

『自我』以為,『自我』什麼也能,其實什麼也不能;放開『自我』,真理之門才變成自由之門

自我 (Ego),回到原點,面對另一個自己 (Self 本我);你問他:你是誰?他說:我就是你!

當你放開『自我』 (Ego) 時 (放開,Surrender 正面的意義,不是負面的意義,又是一字雙解),你就能真的面對『本我』,與本我和解了,那才是真正的 Self-Realization

但當人以為我是『自我』時,人就不能放開『自我』,因為那是我。

鍊金術,其實那是『自我』,以為能鍊石成金;放開『自我』,就是真正的最終鍊成!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催眠治療師的真正任務,就是讓對方放開『自我』,看到自己難題的真相

P.P.S. 就算你不喜歡看動畫,又或你從沒看過『鋼之鍊金術師FA』,看看這一集吧,你將學到更多!

P.P.P.S. 『鋼之鍊金術師FA』,不是以前那一套『鋼之鍊金術師』,那一套為令觀眾易於明白,膚淺多了。

P.P.P.P.S. 想看那一集的話,或可在網上找到。

Updated: Oct 10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