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7, 2021

Concepts 101 Part 90: 正面活躍 Positive-Active

Hi,



多年來,小弟不斷在專頁及課堂中,呼籲大家『正面活躍』,究竟什麼才是正面活躍呢?

小弟提倡的,是正面活躍,以及正面活躍,合共三個概念。

正面,小弟已經在本欄多次解釋,不再贅述。簡單而說,根據拉丁文原意,正面只是真實具體存在;不是說抽象不好,若沒有具體存在基礎的抽象,又或只得抽象,沒有具體的一面,那只是空想空談而已

至於『活躍』,可能就需要多一點解釋,皆因『活躍』一詞,完全符合小弟的所謂「詭異字」,用者多,明者少也。

活者,水流聲,引伸為不死,引伸為流動也;躍者,迅也,快也。活躍,快速流動也。

流動什麼? 能在專頁及課堂中流動的,當然是資訊;沒有資訊流動,就沒法知識生成,沒有產生額外的知識,閱讀帖文及上課,除了消磨時間外究竟又有多少效用呢?

資訊窒礙,不是因為存取控制 Access Control,只得你自己可以擁有,便是由於防火牆 Firewalls,各人自我隔離,或是加密保護 Encryption,只得你自己明白講寫什麼。

簡單來說,正面活躍,就是真實具體的快速流動;人們常說做人要真,做事要快,正面活躍,不就是既真且快嗎?

小弟更想提倡的,固然不只是在專頁或課堂上的正面活躍,而是在大家的生活,以至人生中的正面活躍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語言交流意識的資訊流動,也是小弟認為值得正面活躍的範疇,但為免長篇大論,將來有機會才逐一詳談。

Friday, November 17, 2017

我的運作模式: 我做的是什麼 Part 2 - 借用轉授

Hi,

有同學問我:你每天也用電郵發放名人名句,課堂休息時,也不斷放映各式各樣的名句燈片,但你有沒有研究一下,究竟有多少人會真的在看呢?

小弟真的沒有研究過,也不打算這樣做

小弟發放這些訊息是一回事,同學們看不看是另一回事

可能是阿 Q 精神了一點,小弟以為,只要有一位同學不覺意看到了其中一句而有所得益,小弟已覺得目的達成,反正名句中的智慧也不是小弟的,小弟只是借回來,再轉授各位而已。

人要提昇,未必需要絕頂聰明才智,只需打開心胸,願意聽聽別人的說話,觀摩參透,亦能獲取智慧。

借來智慧,也是智慧。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可能你不知道,過去數年,小弟在課堂中播放的名句燈片,總數超過 1,100 張,而十多年來,每日電郵的名人名句,合共超過 6,400 句。

Sunday, November 12, 2017

Monday, February 06, 2017

直觀輔引學: 看到並不具體存在

Hi,

智慧是什麼?

小弟愚見,能看到並不具體存在的事物。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December 30, 2016

直觀輔引學: 多角度看道德經

Hi,


不少學者均認為《道德經》,是中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雖然全文只得五千多字,卻言簡意賅,包含著宇宙觀、人生論、價值觀、政治觀、知識論、方法論的多重學問與智慧。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認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了未來人類文明將要達到的狀況」。

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認為道家思想,在許多方面與現代物理學,有著深刻的相似性,他還說:「在許多偉大的傳統中,道家為我們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態智慧」。

據聞在愛因斯坦的家中,書架上僅有的幾本書之一,就是《道德經》的德文譯本。

小弟不學無術,當然沒法對《道德經》,能有什麼深切的理解。

多年前開始閱讀《道德經》時,往往由於古文用字詰屈聱牙,冷僻艱深,沒多久便無法讀下去。後來改為閱讀白話譯本,好像明白了多一點,但又覺怎樣也不能掌握當中奧義。

偶然碰到一本英文譯本,竟覺趣味盎然,忽發奇想,中英並讀會否多一點思維角度呢?

找到了多個不同的英譯本,發現不同譯本,有著不同的觀點與層面,閱讀不同的版本,令自己更能從片面直達更全面,這也是『直觀思維』的基本義理。

不同語言的翻譯,通過不同的面,表達著同一意義;但當從不同的面來看事物同一意義就變得不同

不同的英譯本,也是通過不同的面,表達著同一意義;但當從不同的面來看事物同一意義就變得不同

直觀思維,就是能同一時間從不同的面來看事物,同時看到不同的意義。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直觀輔引學: www.excelcentre.net/rvf 

Sunday, July 25, 2010

Personal Development: 鋼之鍊金術師 FA-容格的自我實現之途!

Hi,

剛在電視上看了『鋼之鍊金術師FA』『尾二』一集,她談的正是容格原理中最難理解的那一部份-Self-Realization (譯作自我實現,又或自我覺察亦可,覺察,才能實現;Realization,一字雙解,兩者皆通,誠智慧也)。

你越渴望得到,你越得不到!

倚靠外在,永遠不是在瞭解自己,永遠未曾成長;沒有超越別人,更遑論超越自己了!

你在瞭解自己的過程中,知得越多,能力越強;但當你認為自己能力越強時,其實你已經攪錯了!你將迷失於束縛之中,這就是渴望的結果

渴望的結果,就是絕望

得意忘形,自會迷失;讓人不致迷失,給予人正確絕望,這就是真理

『自我』,你的真理之門,但那不是真理本身。

『自我』以為,『自我』什麼也能,其實什麼也不能;放開『自我』,真理之門才變成自由之門

自我 (Ego),回到原點,面對另一個自己 (Self 本我);你問他:你是誰?他說:我就是你!

當你放開『自我』 (Ego) 時 (放開,Surrender 正面的意義,不是負面的意義,又是一字雙解),你就能真的面對『本我』,與本我和解了,那才是真正的 Self-Realization

但當人以為我是『自我』時,人就不能放開『自我』,因為那是我。

鍊金術,其實那是『自我』,以為能鍊石成金;放開『自我』,就是真正的最終鍊成!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催眠治療師的真正任務,就是讓對方放開『自我』,看到自己難題的真相

P.P.S. 就算你不喜歡看動畫,又或你從沒看過『鋼之鍊金術師FA』,看看這一集吧,你將學到更多!

P.P.P.S. 『鋼之鍊金術師FA』,不是以前那一套『鋼之鍊金術師』,那一套為令觀眾易於明白,膚淺多了。

P.P.P.P.S. 想看那一集的話,或可在網上找到。

Updated: Oct 10 2017

Sunday, July 20, 2008

Thinking: 電影無頭谷對白中的智慧

Hi,

半夜,電視在重播 99 年的舊電影-無頭谷 Sleepy Hollow

一齣由『怪雞』導演 Tim Burton 執導,『怪雞』演員 Johnny Depp 主演的『怪雞』電影;從來都很欣賞這對拍檔,他們的電影經常都帶來驚喜。

以下是部份對白節錄,藉得一再回味:

真相會表露出來,但表露出來的未必一定是真相

我相信的是理智與原因起因與結果。(Sense & Reasons, Causes & Consequences)

被理智迷惑了!

惡行有很多面具,沒有一個比美德更危險!(Villainy wears many masks, none of which so dangerous as virtue!)

退下!(Stand down!)

我為理智與公平站起來!(I stand up for sense & justice!)

我們繼續前進,就到了!(We've got to keep moving. Almost there!)

被一串推理束縛住了!(I am pinioned by a chain of reasoning!)

這是魔法!,這是光學!(It's magic! No, it is optic)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Updated: Nov 18 2017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Concepts 101 Part 19: 知識與智慧

Hi,

在今天(18/2/2008) 出版的Excel Your Life Newsletter中的爭論與爭執一文內,我提到知識與智慧的概念,實踐創造知識爭論創造智慧,但究竟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智慧呢?

知識與智慧的定義,眾說紛云。

我的定義是知識知道智慧知道自己知道

從未實踐,只停留理論階段,就不會真的知道。

爭論,就是提出論據/原因來支持自己的結論,不去爭論,就不會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傾巢而出,而且在爭論過程中,對方的推論,也在刺激你往自己的腦中不斷發掘,這樣才能令自己真的知道自己知道什麼,那是智慧。

有說智者能於自己的思維過程中獲取智慧,這當然正確,但智者是怎樣自己思維的呢?

在腦中與自己爭論

我們在 Coaching 時,正是以問題不斷地發掘對方腦中的論據,及測試對方論據的有效性 (Validity),作為教練,我們沒有能力給予對方智慧,我們只是讓對方在他自己的腦中,與自己爭論,自我增長智慧!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知道自己知道,其實只是智慧的一邊;另一邊呢? 知道自己知道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06

知識、智識、智慧

Hi,

很少人談智慧,不是有智慧的人少,而是避而不談,因為實在害怕他人誤解自以為智慧過人,故我談智慧,也不是自以為智慧過人,而是分享本人觀察所得,而非教導他人如何擁有智慧。

知識、智識、智慧乃三種不同的『智』,三種皆有別於我們日常學習時得到的資料 (Information),當你運用你學到的資料時,你能因應你的情況來使用它們,你獲得知識;當你思考到個別知識之間的關係時,你增長智識;當你發現了不同範疇智識的關係時,你體會智慧

很多人不相信智慧就是這麼簡單 (其實要做到也絕非簡單),不少人傾向認為智慧是偉大的,無邊無際的,那只是高層次的智慧,智慧也可分為不同層次,亦即是不同層次的無為無漏,無為即無目的,智識是有為的,它是以達成結果為目的,如果我們是有目的地追尋智慧,結果也只是回到智識範疇

無漏即沒有遺漏的,無漏是相對的,在不同的背景下的無漏,其無漏程度也有所不同,絕對的無漏的智慧可稱為無上智慧,也就是大眾所指的真正智慧。

就算我們未能體會無上智慧,但是我們也可以擁有較低層次的智慧,如果智識能令我們舉一反三,智慧可能使我們反三十、反三百、反三千...,也可能令我們舉三千回歸一,不少的修行者就是在體會無上智慧過程中,修襌的、修內密的、修瑜伽的也可能是在這發現的路程上.我沒有什麼慧根,所以不修。

能得到有上的智慧,也很不錯吧!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