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18

基模思維學: 沒用有用?

Hi,

昨天在小弟 Facebook 的專頁中,做了一個實驗。

小弟張貼了一個帖子,內容是說稍為抽象一點的物事,常會被人當作『沒用』。

小弟故意用上了一張稍為抽象的圖片,閱讀人數即時比同一系列的另外四個帖子,大幅下跌了超過 50%, 不奇怪嗎?

用了什麼稍為抽象的圖片呢? 小弟用的正是上方的那一張圖片。

但這張圖片不怎麼抽象啊? 只是很具體的一組文字!

重點的抽象部份,在具體的文字背後

小弟不只是叫人去『Use It 運用它』,而是...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小弟那篇帖子的標題是『沒用有用』,也不只是想說明『沒用』與『有用』的分別,還想大家不妨花一點時間去瞭解間接抽象,自然就不會...

Sunday, May 20, 2018

NLP: 失望需要充足「計劃」?

Hi,

小弟昨天在 Facebook 專頁中,刊登了本星期的『每周一句』,內容是 NLP 其中一位共同始創人 Richard Bandler 的一句話:失望需要充足「計劃」

兩位 NLP 始創人中,Richard Bandler 遠較 John Grinder 喜歡說話,故留下大量的精警語句,而上述這一句,更是小弟的至愛。

上文刊出後,收到不少朋友詢問,究竟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有同學問我是否不要計劃,也有人問我失望是否一種需要,更有人問我是否不充足計劃就不會失望等等。

要瞭解她的意思,我們需要先明白人如何會失望。

事情發生不如預期時人便會失望;計劃就是一連串的預期,充足計劃更是大量的預期;大量的預期,不如預期的機會自然大增,失望在所難免。

計劃讓人掌握未來行動,使人更能達成目標;以不計劃來減少失望,只是消極的自我欺騙。

原作者的意思不是叫人放棄計劃,而是讓自己的計劃充滿彈性,皆因世上沒有太多必然的選擇,滿腦子必須做什麼,又或必須做到什麼,那只會是失望的方程式 (英文原句:a formula for disappointment)。

不想令自己失望,關鍵在於計劃中的每一步,皆能擁有更多選擇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uesday, May 15, 2018

聲音的智慧 Part 11: 頻率感受

Hi,





正如本系列 Part 3,兩首相同樂曲,效果各有不同;但不像 Part 3,因為這兩首相同的樂曲,卻會帶給人不同的感覺

兩首也是莫扎特第 40 號交響樂,一首沉穩一首廣闊

何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本系列的其他部份: 在此

用音學課程: www.excelcentre.net/auditology  

Sunday, May 13, 2018

NLP: 滅絕 Annihilation-超越二元思維的覺醒

Hi,



超越二元思維』的覺醒,體會複雜以外的超然。

不是什麼『黑白之間的灰色』那種不知所謂的超越二元思維,而是另一種位置另一個面向另一類層次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不明白你在寫什麼!」,這便是二元思維

P.P.S. 「科幻片有什麼好看!」,這也是二元思維

Monday, May 07, 2018

NLP: 語言的寬度

Hi,

前文提到,語言頻譜越寬,思維與意念越少局限越能自由奔放,因此我們切勿不必要地規限自己『可說』的詞彙。

同理,人慣常使用的語言的寬度,亦能影響我們思維的頻寬。

你用的語言頻寬越闊,你的思維同時也越具彈性。

什麼是『語言頻寬』呢?

『語言頻寬』就是你使用的語言的多樣性可變化性以及她的能組合性;這麼多不同的『 性』,太學術『 性』吧,不要緊,就讓小弟簡單的把她們解說一下。

多樣性 Diversity 是指差不多的概念,有著多量不同的字詞,來表達她們之間的些微差別可變化性 Variability 是指能有多少種方式,來說明同一件事物能組合性 Combinability 指的是不太相關的字詞,有多能互相組合,表達新的意義

不同語言及方言,其上述三者也不相同,而文化及歷史背景,間接地影響著這三者的水平。

三者越高,其使用者的思維彈性越高創造力也越高,愚昧操縱他們也越費力,但要通透掌握這種語言也越艱難,反之亦然。

以上三者,不只是適用於字彙量,語音的數目,同時也影響著這三者。

假若我們使用的語言,正是三者水平也偏低時,怎辦?

多學一種語言固然是辦法,自行調整自行擴展自行創造,更是上上之策。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NLP 執行師課程www.excelcentre.net/nlp 

Thursday, May 03, 2018

Auditology: 思維的根本

Hi,

新的事物,常被人套以心中已知的舊事物來理解,結果不是誤認為新即是舊,便是無法體會新事物的『新』。

如此,人就難以更新 Updating。

用音學,也是一種很易被誤解的新事物

聽到『用音』兩字,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發音』,但她其實是一套如何運用聲音,來培養思維寬度與深度的技術。

聲音,從來只是用作傳達訊息,難以與思維拉上關係,此乃誤解的起因,我們亦慣常以已有的關係來瞭解新事物,難怪人們如此迷失於新事物之間。

聲音用作傳訊,人盡皆知,但要傳達的聲音,從何而來? 想出來的,思維也。接收了對方的聲音後,如何能知道該聲音的意義呢? 想出來的,思維也

既然聲音與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聲音鍛鍊思維,焉能沒有道理?

不是所有聲音,我們也能聽到,聲調與聲量是兩個主要因素,但不同人的能聽到的聲域,卻各有不同,因為不同人的意識範圍,也不相同。

物理上能收到,我們還需意識到聲音的存在,才能聽到;聽到以後,我們再次需要意識,才能想到聽到聲音的意義

意識 Consciousness,作為想法的容器,擴大意識,才能提昇想法的多樣性。

由此可知,意識是思維的根本;用音學,鍛鍊的並非思維本身,而是我們的意識,亦即是思維的根本

拓闊意識到的聲域,我們間接在擴展意識範圍,同時也在延伸思維的頻寬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Wednesday, May 02, 2018

Auditology: 感知情緒與感受情緒

Hi,

是否聆聽悲傷的音樂,就會令人感到悲傷呢?

這就是先前在 Facebook 小弟的專頁,向大家提出的一項實驗

在實驗中,小弟叫大家專心聆聽一首附上的音樂,聽完之後,問問自己有什麼情緒感覺。

那是一首被認為極為傷感的樂曲,可是多位朋友的回覆,卻說是感覺平靜,亦有不少覺得激昂,甚至令人振奮,更有朋友聽後感覺愉快。

只有極少數朋友感覺孤寂與哀傷,你說奇不奇怪?

要理解就必須先明白兩個概念,先說第一個-感知情緒,聽到一首音樂後,你認為她帶出的是什麼情緒,那就是「感知情緒」。

感受情緒」卻是當人細心聆聽一首樂曲後,親身所體驗的情緒。

兩者是否相同,又或不同呢?

根據東京大學於 2013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聆聽傷感音樂,未必會帶來傷感情緒,因為「感知情緒」與「感受情緒」並不必然相同

是故欲以音調引發感受,重點取決於聽者的主觀「感受情緒」,而非較為客觀的「感知情緒」。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用音學課程: www.excelcentre.net/audi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