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身體內的氧化過程,促進身體的老化,包括大腦在內。(註:氧化引致老化這個原理,還未被正規醫學完全認同)
食物中,水果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有助身體,以及大腦長久完善功能。但那些水果含有致大量的抗氧化物呢?
自然界給予我們一個很簡單的提示:顏色鮮艷的,抗氧化物含量更高!
蘋果、藍莓、櫻桃、奇異果、葡萄、火龍果、香蕉、西莓,比比皆是。
想身體不便秘,多吃水果;想大腦不便秘,多吃水果!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Keith To's Ideas & Thoughts on NLP, Hypnosis, Coaching, Facilitation, Self Improvement, Personal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These seem to be nothing related. But from a Systemic Thinking perspective, they share similar nature and processes.
陶兆輝對身心語言程序學、催眠治療學、教練學、輔引學、自我改進、個人發展及商業發展的純個人看法;它們看似毫不相關,但當你從合整式思維角度來看,它們卻擁有相近的性質及過程;我將每隔數天不斷加入新的文章, 內容絕不敢認為是肯定正確, 旨在拋磚引玉而矣。
(All articles copyrighted by Keith To)
Thursday, May 10, 2012
Wednesday, May 09, 2012
Systemic NLP: 合整思維 + NLP Part 4
Hi,
Part 3 提到:每當著手介入思維這個整體系統的任何一個部份時,我們隨即變成不再 Systemic,亦即不再是兼顧整體,這造成了我們經常地難於順利地改進,『不能改變』或『變得更壞』往往是更常見的結果。
那麼是否真的要 Systemic 地改進思維是不可能的呢?
是!這是一件沒有可能的任務。同一時間,我們只能有意識地思維一件事情,當你想 A 的時候,你就不會是在想 B;只得一件,當然不能會是整體;但 NLP 的研究,發現到我們的無意識,卻能同時兼顧多項事情,亦即是有意識地,我們無法 Systemic 地思維,但無意識地卻能。
無意識,並非什麼神秘詭異的事物,只是在我們有意識地思維,背後運作的思維而矣,就像現今電腦的多工處理能力一樣,在你面前的,只有一個程式在運作,但卻可以有多個程式在背後,時刻運轉;背後運轉的程式,可以不斷提供資訊給在前方運作的程式,讓其能更有效益地為你服務。
要無意識能像電腦的多工運算功能,不斷提供資訊給在前方運作的程式,我們必須讓她擁有更多資訊:我們能否每時每刻地,察知自己現在運作的濾網呢?我們能否每時每刻地,覺察自己身處的狀態呢?我們又能否每時每刻地,瞭解自己站在什麼認知位置來觀察世事呢?我們更能否每時每刻地,知道自己的注意點投放在那裡呢?又知不知道自己現正使用那個感官渠道呢?
更進一步,我們能否每時每刻地,不斷有意識地轉換濾網、狀態、認知位置、注意點、以及感官渠道,以取得更多的資訊呢?
合整思維學 Systemic Thinking,提供給我們以整體思維的技術;要真正做到,更需靠無意識的多工功能,NLP 給予我們的,就是如何優化這種多工功能,讓我們能完全發揮系統思維的力量。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art 3 提到:每當著手介入思維這個整體系統的任何一個部份時,我們隨即變成不再 Systemic,亦即不再是兼顧整體,這造成了我們經常地難於順利地改進,『不能改變』或『變得更壞』往往是更常見的結果。
那麼是否真的要 Systemic 地改進思維是不可能的呢?
是!這是一件沒有可能的任務。同一時間,我們只能有意識地思維一件事情,當你想 A 的時候,你就不會是在想 B;只得一件,當然不能會是整體;但 NLP 的研究,發現到我們的無意識,卻能同時兼顧多項事情,亦即是有意識地,我們無法 Systemic 地思維,但無意識地卻能。
無意識,並非什麼神秘詭異的事物,只是在我們有意識地思維,背後運作的思維而矣,就像現今電腦的多工處理能力一樣,在你面前的,只有一個程式在運作,但卻可以有多個程式在背後,時刻運轉;背後運轉的程式,可以不斷提供資訊給在前方運作的程式,讓其能更有效益地為你服務。
要無意識能像電腦的多工運算功能,不斷提供資訊給在前方運作的程式,我們必須讓她擁有更多資訊:我們能否每時每刻地,察知自己現在運作的濾網呢?我們能否每時每刻地,覺察自己身處的狀態呢?我們又能否每時每刻地,瞭解自己站在什麼認知位置來觀察世事呢?我們更能否每時每刻地,知道自己的注意點投放在那裡呢?又知不知道自己現正使用那個感官渠道呢?
更進一步,我們能否每時每刻地,不斷有意識地轉換濾網、狀態、認知位置、注意點、以及感官渠道,以取得更多的資訊呢?
合整思維學 Systemic Thinking,提供給我們以整體思維的技術;要真正做到,更需靠無意識的多工功能,NLP 給予我們的,就是如何優化這種多工功能,讓我們能完全發揮系統思維的力量。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uesday, May 08, 2012
Thinking: 不合理的同理心!? Part 2
Hi,
Part 1 談到:一般人提及的同理心,其實只有『心』,卻沒有『理』;真正的同理心,理應『心』『理』俱存;尋根究底之下,同理心的真義,實乃「找出導致與對方的相同心情的理由」也,後人誤解,遂只得『同心』,卻沒『同理』。
誤解同理心,非只在香港,全世界均然,非只是現在,數十年來也是如此。
同理心的最早倡導者,首推 Heinz Kohut,Kohut 從事心理分析,亦即最早期的心理治療;自1959年以來,Kohut 不斷撰寫論文,針對越來越多人扭曲了同理心,他臨去世前幾天的最後演講中,更詳盡地清楚解釋,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Kohut 重申,同理心,一不是估計猜測對方的感受,二不是設身處地,身同感受,因為你的感受,怎樣也不會是他的感受,而且當你充滿著感受時,那能冷靜地分析,客觀地助人?同理心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逐步觀察、分析對方的經驗,整個過程在完全客觀,沒有情緒的狀況下進行。
『觀察』、『分析』,正是同理心的『理』之所在。
Kohut 主要針對的是從事心理分析的治療師,現今世界對同理心的重視,應歸功於另一位倡導者,人本心理學家,Person-Centered Therapy 始創者 Carl Rogers。Rogers 遠於1959年,這樣的定義同理心:
To perceive the in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of another with accuracy and with the emotional components and meanings which pertain thereto as if one were the person, but without ever losing the "as if" condition. Thus, it means to sense the hurt or the pleasure of another as he senses it and to perceive the causes thereof as he perceives them, but without ever losing the recognition that it is as if I were hurt or pleased and so forth.
這個定義中有四個重點,第一,要發現的,不是對方的情緒感受,而是對方情緒感受的 Frame of Reference 參照原理,亦即引致對方情緒感受的原理;第二,要追尋的,是對方認為的意義 Meaning 及 起因 Causes,亦即是對方情緒感受的邏輯關係;第三,如何發現?如何追尋?不是去感受 Feel 對方的感受,而是通過感官去 Sense,亦即不是估計猜測,而是尋找能具體觀察的證據;第四,不是設身處地,而是 as if 好像,as if 的真髓在於假設,即明白到自己絕不是對方,因此自己絕不能真的知道對方的情緒感受。
Rogers 的定義中的『理』、『邏輯關係』、『Sense』、『假設』,也就是真正的同理心中的『理』之所在。
說了大半天,只想說明我們現在認為非常重要的同理心,根本不是同理心的原意,我們捨難取易,只因談『心』容易,說『理』難,然後大眾習非成是,反認為不正確的為正確,正確的為異端,誠可悲也。
同理心,只是冰山一角,我們日常面對的大小事情,何嘗不是如此。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art 1 談到:一般人提及的同理心,其實只有『心』,卻沒有『理』;真正的同理心,理應『心』『理』俱存;尋根究底之下,同理心的真義,實乃「找出導致與對方的相同心情的理由」也,後人誤解,遂只得『同心』,卻沒『同理』。
誤解同理心,非只在香港,全世界均然,非只是現在,數十年來也是如此。
同理心的最早倡導者,首推 Heinz Kohut,Kohut 從事心理分析,亦即最早期的心理治療;自1959年以來,Kohut 不斷撰寫論文,針對越來越多人扭曲了同理心,他臨去世前幾天的最後演講中,更詳盡地清楚解釋,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Kohut 重申,同理心,一不是估計猜測對方的感受,二不是設身處地,身同感受,因為你的感受,怎樣也不會是他的感受,而且當你充滿著感受時,那能冷靜地分析,客觀地助人?同理心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逐步觀察、分析對方的經驗,整個過程在完全客觀,沒有情緒的狀況下進行。
『觀察』、『分析』,正是同理心的『理』之所在。
Kohut 主要針對的是從事心理分析的治療師,現今世界對同理心的重視,應歸功於另一位倡導者,人本心理學家,Person-Centered Therapy 始創者 Carl Rogers。Rogers 遠於1959年,這樣的定義同理心:
To perceive the in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of another with accuracy and with the emotional components and meanings which pertain thereto as if one were the person, but without ever losing the "as if" condition. Thus, it means to sense the hurt or the pleasure of another as he senses it and to perceive the causes thereof as he perceives them, but without ever losing the recognition that it is as if I were hurt or pleased and so forth.
這個定義中有四個重點,第一,要發現的,不是對方的情緒感受,而是對方情緒感受的 Frame of Reference 參照原理,亦即引致對方情緒感受的原理;第二,要追尋的,是對方認為的意義 Meaning 及 起因 Causes,亦即是對方情緒感受的邏輯關係;第三,如何發現?如何追尋?不是去感受 Feel 對方的感受,而是通過感官去 Sense,亦即不是估計猜測,而是尋找能具體觀察的證據;第四,不是設身處地,而是 as if 好像,as if 的真髓在於假設,即明白到自己絕不是對方,因此自己絕不能真的知道對方的情緒感受。
Rogers 的定義中的『理』、『邏輯關係』、『Sense』、『假設』,也就是真正的同理心中的『理』之所在。
說了大半天,只想說明我們現在認為非常重要的同理心,根本不是同理心的原意,我們捨難取易,只因談『心』容易,說『理』難,然後大眾習非成是,反認為不正確的為正確,正確的為異端,誠可悲也。
同理心,只是冰山一角,我們日常面對的大小事情,何嘗不是如此。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Monday, May 07, 2012
訂閱 Ideas & Thoughts of Keith To 的新刊登文章
Hi,
如果你想每次當小弟刊登新文章時,你即可以電郵收到,你只需在下方輸入你的電郵地址,訂閱即可。
每張你收到的電郵,均有指示如何停止訂閱;而且除了新文章外,你絕對不會收到其他電郵。
訂閱 Ideas & Thoughts of Keith To
電子郵件: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如果你想每次當小弟刊登新文章時,你即可以電郵收到,你只需在下方輸入你的電郵地址,訂閱即可。
每張你收到的電郵,均有指示如何停止訂閱;而且除了新文章外,你絕對不會收到其他電郵。
訂閱 Ideas & Thoughts of Keith To
電子郵件: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NLP: 快速中斷狀態
Hi,
中斷狀態 Break State 是 NLP 的重要原理,而這是一個極快速的中斷狀態技術。
每當你想不通,又或感覺不開心時,少於半分鐘,你就能中斷先前的狀態,促進自己進入一個更有效益的新狀態。
方法很簡單,你只需快速地心算幾條簡單的算術問題,就是這樣簡單,今天就試試看吧!
中斷狀態的重點是改變現時的慣性,除非你想不通的,正是數學問題,否則,大部份負面狀態,皆不會涉及算術,心算正好就是那個需要的慣性改變。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中斷狀態 Break State 是 NLP 的重要原理,而這是一個極快速的中斷狀態技術。
每當你想不通,又或感覺不開心時,少於半分鐘,你就能中斷先前的狀態,促進自己進入一個更有效益的新狀態。
方法很簡單,你只需快速地心算幾條簡單的算術問題,就是這樣簡單,今天就試試看吧!
中斷狀態的重點是改變現時的慣性,除非你想不通的,正是數學問題,否則,大部份負面狀態,皆不會涉及算術,心算正好就是那個需要的慣性改變。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nday, May 06, 2012
Systemic NLP: 合整思維 + NLP Part 3
Hi,
前文說到:思維乃一整體,改變整體中任何部份,皆可間接地改變人的思維,思維彈性亦因此而來。但這個本來 Systemic 的情境,當我們真的開始著手改變時,情況會變得不再 Systemic,那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本文將會探討這個原因。
Systemic 意味著整體,但當你著手改變思維其中一個部份時,那一剎那開始,已經再不是整體了;當你認為改變某一部份,就能達致某另一部份的改變時,這種單純的因果關係,就更不是整體了;更進一步,當你認為能以某一種方式,來改變某一部份,就能達致某另一部份的某一種改變時,這種更單純的因果關係,就遠遠不是整體了。
舉例來說,假設你是一個悲觀的人,你控制不了自己凡事也向壞處想;當你著手改變這種單一『想法』慣性時,當然已經再不是整體了;當你認為改變你的『信念』這一部份,就能達致先前說到的『想法』慣性的改變時,這種單純的因果關係,就更不是整體了;再當你認為能把「預先想到最壞的情境,人才能有所準備」這種『信念』,改變為「最壞是一種極端,出現機會極微,因此沒有必要先想最壞」這種新的『信念』,就能改善你的「凡事也向壞處想」的『想法』慣性時,這種更單純的因果關係,就遠遠不是整體了。
不很明白?
當你只是想著改變「凡事也向壞處想」這種『想法』時,這種『想法』以外的,全被刪除,那還能算是整體,算是 Systemic 嗎?這是上述的第一種不是整體。當你想著改變你的『信念』來改變『想法』時,整個思維系統的其他部份又如何呢?狀態不是也會影響想法嗎?價值觀不是也會影響想法嗎?這是第二種不是整體。
當你想以改變『信念』的內容來改善你的『想法』時,你的『信念』這個部份,不是也會被其他部份影響嗎?能這樣簡單就直接改變其內容嗎?就算能夠,這個『信念』的改變,除了會引致你預想的『想法』改善外,不會導致『想法』的其他改變嗎?又不會導致其他部份的其他改變嗎?這是第三種不是整體。
從這種整體角度來看,能順利如願以償,只是眾多可能的結果的其中之一,『不能改變』或『變得更壞』的機會,遠遠大於原本的理想。
這麼令人氣餒的分析,不如不變好了!其實無需什麼分析,人早已承受著分析的結果-『不能改變』或『變得更壞』;君不見大多數的人,無論如何的不滿,還是數十年來『堅持』不變嗎?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前文說到:思維乃一整體,改變整體中任何部份,皆可間接地改變人的思維,思維彈性亦因此而來。但這個本來 Systemic 的情境,當我們真的開始著手改變時,情況會變得不再 Systemic,那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本文將會探討這個原因。
Systemic 意味著整體,但當你著手改變思維其中一個部份時,那一剎那開始,已經再不是整體了;當你認為改變某一部份,就能達致某另一部份的改變時,這種單純的因果關係,就更不是整體了;更進一步,當你認為能以某一種方式,來改變某一部份,就能達致某另一部份的某一種改變時,這種更單純的因果關係,就遠遠不是整體了。
舉例來說,假設你是一個悲觀的人,你控制不了自己凡事也向壞處想;當你著手改變這種單一『想法』慣性時,當然已經再不是整體了;當你認為改變你的『信念』這一部份,就能達致先前說到的『想法』慣性的改變時,這種單純的因果關係,就更不是整體了;再當你認為能把「預先想到最壞的情境,人才能有所準備」這種『信念』,改變為「最壞是一種極端,出現機會極微,因此沒有必要先想最壞」這種新的『信念』,就能改善你的「凡事也向壞處想」的『想法』慣性時,這種更單純的因果關係,就遠遠不是整體了。
不很明白?
當你只是想著改變「凡事也向壞處想」這種『想法』時,這種『想法』以外的,全被刪除,那還能算是整體,算是 Systemic 嗎?這是上述的第一種不是整體。當你想著改變你的『信念』來改變『想法』時,整個思維系統的其他部份又如何呢?狀態不是也會影響想法嗎?價值觀不是也會影響想法嗎?這是第二種不是整體。
當你想以改變『信念』的內容來改善你的『想法』時,你的『信念』這個部份,不是也會被其他部份影響嗎?能這樣簡單就直接改變其內容嗎?就算能夠,這個『信念』的改變,除了會引致你預想的『想法』改善外,不會導致『想法』的其他改變嗎?又不會導致其他部份的其他改變嗎?這是第三種不是整體。
從這種整體角度來看,能順利如願以償,只是眾多可能的結果的其中之一,『不能改變』或『變得更壞』的機會,遠遠大於原本的理想。
這麼令人氣餒的分析,不如不變好了!其實無需什麼分析,人早已承受著分析的結果-『不能改變』或『變得更壞』;君不見大多數的人,無論如何的不滿,還是數十年來『堅持』不變嗎?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hinking: 不合理的同理心!? Part 1
Hi,
同理心 Empathy,近數十年來,不管你是從事各式各樣的治療也好,輔導也好,教練也好,輔引也好,甚至是管理者、經營者、家長、老師,也必須具備的能力,更有人認為,同理心是做人的基本條件!
那究竟什麼是同理心呢?
小弟訪問多人,又在網上搜集定義,大部份的定義可綜合如此:易地而處,如同自己就是對方一樣的,就當時情境而感同身受。
大眾也好像十分滿意這個定義,但這個定義下的『同理心』,跟『同情心』有什麼分別呢?在網上找一找,不少人認為:同情心只是分享了他人的感受;換句話說,同理心是較深入,同情心則較表面。
問題就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兩者只差一字,就是『理』與『情』字,大家的分別,理應只限這兩個字;若同情心比同理心表面,莫非『情』比『理』表面?不可能吧,『情』與『理』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那能直接比較,等於說『橙』比『牛肉』好吃,那肯定招來反對,這是同理心的第一個『不合理』。
如果同理心真的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那麼,這個定義中只有『情』,那來有『理』呢?既然如此,『同理心』就應稱作『同情心』才合理,這是同理心的第二個『不合理』。
因此,如果同理心只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同理心極其量也只是『同情心』,若嫌『同情心』帶點憐憫的意味不太好,那大可稱之為『同你心』,也很不錯!
同理心一詞,源自英語的Empathy,會不會『同理心』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只是在於那個中文翻譯?
不止『同理心』源自國外,『同情心』亦然;『同情』一詞在中國自古有之,但只是解作相同性質、上下一心,或同謀之意;『同情心』Sympathy,字根 pathy,意指受苦或感受,字首 Sym 即 with 或 together,共同也。
因此,『同情心』中的『同』字,不是相同,而是共同,故譯作『共情心』可能更為恰當;同情心或共情心者,與對方共同感受,亦即是我們常誤以為是『同理心』的「易地而處,感同身受」了。
至於『同理心』Empathy,字首 Em,意解 on 在上、cause to be into 引致進入;『同理心』應是「在對方感受之上,看到引致對方進入他的感受的起因」;如是這樣,同理心再不是什麼「易地而處,感同身受」,而是由單是『共情』,升格至『理出情的因』了。
凡事不要只看一種解說來源,多番查證,確認清楚,才是求知之道。Empathy,牛津字典解作: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share the feelings of another,意即「理解及分享他人的感受的能力」,這樣就對路了,understand 是『理』,feelings 當然是『情』,是『心』。Empathy 同理心,肯定不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因為欠缺了理解這個重點。
同理心,找出導致與對方的相同心情的理由也。原譯者沒有譯錯,只是後人誤解了『同理心』的根本意義而矣。
聽了小弟的解說,可能會有朋友心中不太舒服,明明『同理心』從來就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怎會是小弟的這種胡亂演繹呢?但小弟已明列出多項理據,要否定小弟的演繹,也必須以理服人,沒理卻堅持己見,那只是反智專制罷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同理心 Empathy,近數十年來,不管你是從事各式各樣的治療也好,輔導也好,教練也好,輔引也好,甚至是管理者、經營者、家長、老師,也必須具備的能力,更有人認為,同理心是做人的基本條件!
那究竟什麼是同理心呢?
小弟訪問多人,又在網上搜集定義,大部份的定義可綜合如此:易地而處,如同自己就是對方一樣的,就當時情境而感同身受。
大眾也好像十分滿意這個定義,但這個定義下的『同理心』,跟『同情心』有什麼分別呢?在網上找一找,不少人認為:同情心只是分享了他人的感受;換句話說,同理心是較深入,同情心則較表面。
問題就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兩者只差一字,就是『理』與『情』字,大家的分別,理應只限這兩個字;若同情心比同理心表面,莫非『情』比『理』表面?不可能吧,『情』與『理』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那能直接比較,等於說『橙』比『牛肉』好吃,那肯定招來反對,這是同理心的第一個『不合理』。
如果同理心真的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那麼,這個定義中只有『情』,那來有『理』呢?既然如此,『同理心』就應稱作『同情心』才合理,這是同理心的第二個『不合理』。
因此,如果同理心只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同理心極其量也只是『同情心』,若嫌『同情心』帶點憐憫的意味不太好,那大可稱之為『同你心』,也很不錯!
同理心一詞,源自英語的Empathy,會不會『同理心』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只是在於那個中文翻譯?
不止『同理心』源自國外,『同情心』亦然;『同情』一詞在中國自古有之,但只是解作相同性質、上下一心,或同謀之意;『同情心』Sympathy,字根 pathy,意指受苦或感受,字首 Sym 即 with 或 together,共同也。
因此,『同情心』中的『同』字,不是相同,而是共同,故譯作『共情心』可能更為恰當;同情心或共情心者,與對方共同感受,亦即是我們常誤以為是『同理心』的「易地而處,感同身受」了。
至於『同理心』Empathy,字首 Em,意解 on 在上、cause to be into 引致進入;『同理心』應是「在對方感受之上,看到引致對方進入他的感受的起因」;如是這樣,同理心再不是什麼「易地而處,感同身受」,而是由單是『共情』,升格至『理出情的因』了。
凡事不要只看一種解說來源,多番查證,確認清楚,才是求知之道。Empathy,牛津字典解作: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share the feelings of another,意即「理解及分享他人的感受的能力」,這樣就對路了,understand 是『理』,feelings 當然是『情』,是『心』。Empathy 同理心,肯定不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因為欠缺了理解這個重點。
同理心,找出導致與對方的相同心情的理由也。原譯者沒有譯錯,只是後人誤解了『同理心』的根本意義而矣。
聽了小弟的解說,可能會有朋友心中不太舒服,明明『同理心』從來就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怎會是小弟的這種胡亂演繹呢?但小弟已明列出多項理據,要否定小弟的演繹,也必須以理服人,沒理卻堅持己見,那只是反智專制罷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May 04, 2012
Systemic NLP: 合整思維 + NLP Part 2
Hi,
前文提到:要瞭解 NLP,可由四個出發點出發,它們分別是濾網、狀態、認知位置及注意。文中亦提到,NLP 本身就相當 Systemic,但她是如何 Systemic 呢?
Systemic,系統式,或稱合整,意即整體當中的互動;為什麼 NLP 本身是 Systemic?首先,NLP 研究思維中的各個部份之間的互動,當中涵蓋人的信念、價值觀、規則、看法、想法、行為、認知位置、接收渠道、身心狀態的互動;當中任何一部份的改變,皆會造成其他部份,以至思維的整體之變動。
想法導致行為,行為導致結果。
人想改進,旨在改變結果,但不改變行為,那能直接改變結果?但行為難變 (不信?看看改變習慣有多難便知!),皆因背後的想法未變,但改變想法更難。
改變想法的難,在於要直接改變想法本身,舉例來說,當你認為自己是對,硬要你反過來認為自己是錯,你說有多難?
但當我們理解到思維乃一整體,當中有著眾多的部份,改變其他任何部份,皆可間接地改變自己的想法,那麼,改變就變得容易,而且更不止一法,彈性亦因此而來。
但當我們真的開始著手改變時,情況又變得不再 Systemic 了,為什麼呢?
Systemic 地改變,令改變由難變易,但這個『又變得不再 Systemic』卻使改變復由易變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回再續。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前文提到:要瞭解 NLP,可由四個出發點出發,它們分別是濾網、狀態、認知位置及注意。文中亦提到,NLP 本身就相當 Systemic,但她是如何 Systemic 呢?
Systemic,系統式,或稱合整,意即整體當中的互動;為什麼 NLP 本身是 Systemic?首先,NLP 研究思維中的各個部份之間的互動,當中涵蓋人的信念、價值觀、規則、看法、想法、行為、認知位置、接收渠道、身心狀態的互動;當中任何一部份的改變,皆會造成其他部份,以至思維的整體之變動。
想法導致行為,行為導致結果。
人想改進,旨在改變結果,但不改變行為,那能直接改變結果?但行為難變 (不信?看看改變習慣有多難便知!),皆因背後的想法未變,但改變想法更難。
改變想法的難,在於要直接改變想法本身,舉例來說,當你認為自己是對,硬要你反過來認為自己是錯,你說有多難?
但當我們理解到思維乃一整體,當中有著眾多的部份,改變其他任何部份,皆可間接地改變自己的想法,那麼,改變就變得容易,而且更不止一法,彈性亦因此而來。
但當我們真的開始著手改變時,情況又變得不再 Systemic 了,為什麼呢?
Systemic 地改變,令改變由難變易,但這個『又變得不再 Systemic』卻使改變復由易變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回再續。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Wednesday, May 02, 2012
NLP: 注意點 Attention
Hi,
前文說到:當我們把注意放在某事某部份上,某部份以外的資訊,將被我們大幅忽略。
某事就在眼前,極難看錯,但卻因『注意』這個原因,以致就在眼前,也看不到,導致我們看漏;看漏,才是誤解錯覺之源。
人常投訴不能專注,其實人是一種非常專注的動物,大部份人專注於某事的某一部份時,我們極難移離那一點;所謂不專注,只是我們專注於某事某一部份後,我們便專注著另一件事而矣。
專注,除了是集中於某事的某一部份外,我們還會專注於某一接收渠道,我們會只留意看到什麼 (視覺),或會只留意到事件中的聲音 (聽覺),又或會只留意到事件帶來的感受 (觸覺);更全面的資訊,在於全用各種渠道;集中某一渠道,其餘的,便忽略了。
要減少看漏,就先要訓練自己的注意力彈性,我們能刻意地注意某事的不同部份,更能刻意地運用不同接收渠道,忽略自然減少。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前文說到:當我們把注意放在某事某部份上,某部份以外的資訊,將被我們大幅忽略。
某事就在眼前,極難看錯,但卻因『注意』這個原因,以致就在眼前,也看不到,導致我們看漏;看漏,才是誤解錯覺之源。
人常投訴不能專注,其實人是一種非常專注的動物,大部份人專注於某事的某一部份時,我們極難移離那一點;所謂不專注,只是我們專注於某事某一部份後,我們便專注著另一件事而矣。
專注,除了是集中於某事的某一部份外,我們還會專注於某一接收渠道,我們會只留意看到什麼 (視覺),或會只留意到事件中的聲音 (聽覺),又或會只留意到事件帶來的感受 (觸覺);更全面的資訊,在於全用各種渠道;集中某一渠道,其餘的,便忽略了。
要減少看漏,就先要訓練自己的注意力彈性,我們能刻意地注意某事的不同部份,更能刻意地運用不同接收渠道,忽略自然減少。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Tuesday, May 01, 2012
Systemic NLP: 合整思維 + NLP Part 1
Hi,
NLP 身心語言程序學,研究的是人如何思維。但她不是心理學,因為她只專注於研究人的思維慣性,亦即她所謂的『程序』了。
NLP 瞭解人的思維,從四個出發點開始,瞭解 NLP,也可從這四個出發點入手。
1. 濾網 Filters:亦即人的信念,信念影響著人的思維;錯誤的信念,但我們信以為真,便形成了我們不意識到的假設;由於不意識到,她們便能無意識地誤導我們,形成了各種對現實的誤解。發現假設,糾正誤解,是 NLP 的大前題。
2. 狀態 States:狀態,是思維的結果,例如當我們的想法令我們不開心時,我們便不經意地進入了不開心的狀態;這個狀態反過來又影響我們的想法;當我們身處不開心的狀態時,再想出來的,也只會更不開心。NLP 研究的是如何促使自己或他人,由一個狀態,轉換至另一個更有效益的狀態,從而中斷我們的思維慣性。
3. 認知位置 Perceptual Positions:意即我們站在什麼位置中,來接收資訊,不同的接收位置,影響著我們最後收到的資訊的質及量,進而影響我們的想法。沒有那個位置優於另一個位置,重點是能有更多位置,就能優化我們收到的資訊的質量。
4. 注意 Attention:當我們觀察及思維時,我們把我們的注意投放在那裡,在我們注意點以外的資訊,便將被我們大幅的刪除,因而引致了誤解。增加注意點,等同增加了資訊量,也減少了我們的錯誤理解。
原來 NLP 是研究這些東西的,但她與合整思維 Systemic Thinking,有著什麼關係呢?沒有與有。
沒有,因為她與合整思維,是兩個不同的學科。
有,因為 NLP 本身就相當 Systemic,能理解其 Systemic 之處,才能真正學懂 NLP,亦因此才能真正發揮 NLP 的能耐。
NLP 的 Systemic 之處,下回分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NLP 身心語言程序學,研究的是人如何思維。但她不是心理學,因為她只專注於研究人的思維慣性,亦即她所謂的『程序』了。
NLP 瞭解人的思維,從四個出發點開始,瞭解 NLP,也可從這四個出發點入手。
1. 濾網 Filters:亦即人的信念,信念影響著人的思維;錯誤的信念,但我們信以為真,便形成了我們不意識到的假設;由於不意識到,她們便能無意識地誤導我們,形成了各種對現實的誤解。發現假設,糾正誤解,是 NLP 的大前題。
2. 狀態 States:狀態,是思維的結果,例如當我們的想法令我們不開心時,我們便不經意地進入了不開心的狀態;這個狀態反過來又影響我們的想法;當我們身處不開心的狀態時,再想出來的,也只會更不開心。NLP 研究的是如何促使自己或他人,由一個狀態,轉換至另一個更有效益的狀態,從而中斷我們的思維慣性。
3. 認知位置 Perceptual Positions:意即我們站在什麼位置中,來接收資訊,不同的接收位置,影響著我們最後收到的資訊的質及量,進而影響我們的想法。沒有那個位置優於另一個位置,重點是能有更多位置,就能優化我們收到的資訊的質量。
4. 注意 Attention:當我們觀察及思維時,我們把我們的注意投放在那裡,在我們注意點以外的資訊,便將被我們大幅的刪除,因而引致了誤解。增加注意點,等同增加了資訊量,也減少了我們的錯誤理解。
原來 NLP 是研究這些東西的,但她與合整思維 Systemic Thinking,有著什麼關係呢?沒有與有。
沒有,因為她與合整思維,是兩個不同的學科。
有,因為 NLP 本身就相當 Systemic,能理解其 Systemic 之處,才能真正學懂 NLP,亦因此才能真正發揮 NLP 的能耐。
NLP 的 Systemic 之處,下回分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