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7, 2021

疫情學習 12 智: Part 11.3 - 自身情況

Hi,



印度第二波疫情,由二月開始,四月轉趨嚴重,專家估計五月將踏進頂峰。

去年三月疫情早期時,印度政府果斷地實施封城封國、強制配戴口罩,以及社交距離等措施,疫情維持受控,但究竟是什麼出了錯,致令現時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呢?

小弟並非專家,只能從多國媒體報導中,尋找一鱗半爪。

媒體報導的問題,其實不少國家在過一去年多,也不斷在犯,諸如政治先行,不顧疫情,容許支持者集會來為選舉造勢;又拒絕聆聽意見不同的傳染病專家建議、禁止學者討論反對政府政策的課題、威嚇國內媒體猛烈評擊批評印度抗疫不力的國外報章等等。

但為何其他國家,未有出現像印度這麼嚴重的第二波呢?

有可能的原因-人口

印度人口密集,稍一鬆懈,疫情傳播迅速,而且更易造就病毒變種,印度政府剛承認,新變種 B.1.617 與第二波疫情可能有關。

別人犯了同樣的錯誤,可能不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但不等於惡果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皆因每個人的自身情況有別

不知己,知再多的彼,也是枉然。

衷心希望印度疫情早日受控,擺脫新冠病毒的煎熬。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 以上全為小弟個人觀點,並非客觀科學分析。)

[ 疫情驟然而至,世界上不少政府、組織、企業,更是被殺得措手不及。疫情雖未完結,但也可以是時候從中獲取學習,免蹈覆轍;學到的,或可放諸四海,應用於生活、事業,甚至人生各方面。]

Saturday, March 07, 2020

疫情學習 12 智: Part 1-3

Hi,

疫情驟然而至,不少人活在惶恐與擔憂之中;除了絕大部份的個人受影響外,世界上不少政府、組織、企業,更是被殺得措手不及。

疫情雖未完結,但也可以是時候從中獲取學習,免蹈覆轍。

宏觀一點來看,這些學習與教訓,除了防疫,也可放諸四海,應用於生活、事業,甚至人生各方面。

1. 準備反應: 不少香港人曾經歷沙士災難,理應對防疫早有準備,可惜人總是善忘,有所準備的人畢竟只是少數;但當疫情開始升溫,香港人可以說是反應最大最快的一群,縱使當中有些神經過敏,但亦令如此人口密集的都市,慶幸地感染情況絕不嚴重。

準備與反應,永遠是防止災難的不二門徑。

2. 更新情報: 災害在蘊釀之後,發展的速度往往驚人,稍遲瞬間,你可能已經是依據過期資訊來作決策,焉能有效制動災情?

疫情之初,多國政府還以為疫症只會集中於中國,稍後尚以為會局限於亞洲,之後疫症散佈歐美,最後全球。

全球化助長了資訊和人口流動的速度與廣度,及時與過時,只差分秒;不斷快速更新情報,不只是為了準確的數據,更是為要持續調整全面觀點。

3. 微弱訊號: 新聞機構與網紅,有興趣的是新與搶眼的消息,但新與搶眼並不等同準確,也不意味宏觀視野,更會忽略了一些微弱訊號 Weak Signals,而這些微弱訊號,卻可能代表著某些重要隱藏情境或資訊。

任何資訊來源均存在偏頗,好像小弟的效率與帖文,往往充滿著小弟的偏見;所有資訊只是資訊,並非絕對正確,極其量也只是真相的一部份。


現今世界,學得夠快,才能及時應變,莫等事情過後,才施施然攪什麼檢討;21 世紀,檢討是持續發生於事件完結之前!

由 Part 4 開始,這個系列的餘下部份將轉移陣地,改為於小弟的 Facebook 專頁,逐一刊出。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November 04, 2011

Concepts 101 Part 56: 難題與投訴

Hi,

人生充滿著不同的難題,在所難免。

求不得,因在難題也。

要生存,必要求,無可厚非,非求不可;要快樂,也在求,求不得,不快樂,何其諷刺!

不求,沒有難題,沒有求不得,沒有不快樂,但誰能做到?

因此,我們不斷帶著大量的難題去生亦帶著大量的難題去死

難題有別投訴,有難題,未必投訴;沒難題,卻可呼天搶地,投訴終日;有難題而不投訴真正的快樂,不是嗎?

不投訴,豈非啞忍,那來快樂?投訴不會令難題消失,解決才能;解決了,無需再忍。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Friday, July 29, 2011

速介學: 解讀困局-激發、起因、前起因、根源起因、原理、大原理

Hi,

小弟多年來不斷研究的重點課題,就是如何介入自己或別人的困局;不困才能解

小弟發現其中一個介入失敗的原因,就是介入錯誤位置,非但未能做到以小制大,反而變成以卵擊石。

假設 A 跟你說:『由於阿 B 先取笑我,所以我便打他』,他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因此你認為有必要介入解困。

A 打 B 的起因是什麼呢?『阿 B 取笑他』?絕對不是!

『阿 B 取笑他』怎會導致打人呢?年中不少人在取笑他人,莫非每次取笑,也會造成打人事故?當然不會,那就證明 A 打 B 的起因不會是『阿 B 取笑他』了;『阿 B 取笑他』只是他打人的激發(Trigger),;『阿 B 取笑他』只是引發了他打人,並非打人的原因,若針對錯誤起因,只會浪費精力,取笑權在他人,你又怎能避免呢?就算真的能杜絕了別人取笑他,他是否肯定不會再打人呢?由於這根本不是打人的起因,你當然不能肯定。

更甚者就是有些人認為必須追究起因的起因,才能根本地解決困局,結果只是追查了激發起因,甚或更只是激發激發,結果浪費了更多時間,從勞無功。

那真正的起因是什麼?就是為什麼 A 覺得他人在取笑他,又或為什麼他人取笑他,他就要打人;這兩者的答案,就是他心中的信念,信念不改,打人繼續。

什麼叫前起因?起因的起因也,亦即他的信念的起因-什麼導致他的信念;能發現並在此介入,當然比只介入起因更透徹;但起因還有起因,追查下去,最早的起因,便是根源起因;根源起因,一層一層的引致了多個不同的起因,每個起因又可引致不同的難題;解決了根源起因,等若同時解決了多個難題,以小制大也。

能以小制大,當然最好,但追尋起因需有所付出,付出的是精力時間,而且只要是起因,就必然是發生在過去,已過去的事,難於尋覓;起因的起因,以至根源起因,更是更久的過去,就算真的能記起,記憶也可能因時間久遠而有所誤差;因此,從起因入手,好,但有局限。

難題的原理又是什麼?起因導致難題的機制之謂也,理解這個機制,就能理解從何而解;舉例來說,A 見到人取笑他便打人的起因,在於認為他人是看不起他,打人,就可證明他強於對方,對方自然不再看不起他了;理解了這個原理,介入的位置忽然增多,『笑他不等於取笑他』、『取笑他不等於看不起他』、『打人不能證明強於對方』、『打輸了更證明弱於對方』、『強於對方不能確保別人不再看不起他』、『強於對方不能確保別人不再取笑他』等等,均成為可介入點;彈性,因理解原理而來。

原理背後的原理,亦即更大的原理,大原理也;這個『大』,程度上之差異;越大,越抽象,越能應用於更多的難題上,但亦越不直接,越難解讀。

上述例子,一個更大的原理,可以是『錯誤方法,解決錯誤困難』,各種方式來修正方法,修正難題,均為介入之途。

不管我們從事的是催眠治療輔引、輔導、教練,也只是不同的介入形式而矣,首重的,仍是先能決定介入那裡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Saturday, June 25, 2011

速介學: 何時速介?

Hi,

什麼時候才應介入呢?

如果你問不同的人這條問題,得到的答案,可以成千上萬,莫衷一是,但最常見的答案,可能就是『適當的時候』!

什麼時候才是適當呢?我的答案是:那有什麼適當時候,越早介入越好

難題正在產生,除非你認為它會自行解決,否則越早介入,難題越未成形,付出更少,阻力更少,何樂而不為?

為什麼這麼多的難題,並沒有於初期就被介入,而最後導致難於收拾呢?

最普遍的原因就是並未及時發現,根本不知難題正在形成,談何介入?其次是誤以為難題會自行解決;自行解決,萬中無一,要知道難題既有形成機制,那會自行解決呢?自行解決的難題,只是情況有變,令難題無法繼續形成或持續而矣,每每以為難題會自己消失者,無知之輩,累己害人。

另一常見原因,就是不懂介入

不懂如何介入,眼見情況日趨惡劣,欲救亦無從,坐以待斃也;如何是好?記著,不做任何事情,也是介入的一種,不過是消極介入的一種,積極介入?下回分解。

Keith
Explore, Exceed, Enjoy & Excel

P.S. 有興趣研究心智速介學的朋友,可參閱:http://www.rapidinterventionist.com

Wednesday, June 08, 2011

速介學: 為何速介?

Hi,

速介,快速介導。

為何介導?撥亂反正。

為何速介?再錯前已介入,以免一錯再錯。

撥亂反正,何謂亂?無條理秩序、動盪、混淆、破壞、不正當、任意者,全皆為亂。

撥亂反正,何謂正?正者,正確也;你的正、標準的正、他們的正、明白理解後他的正,全皆為正。

你的正,說服也;
標準的正,即大眾的正、量度的正,教導也;
他們的正,即整體的正、系統的正,輔引也
明白理解後他的正,教練也。

速介學者,本身不存在既定的『亂』、既定的『正』,她只是一套『撥』與『反』的學問,以及如何能更快速有效地『撥反』的技術群。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本文原刊於卓越生命月刊2011年度5月號

Sunday, June 05, 2011

速介學: 介入那裡?

Hi,

某人事物偏離軋道,我們介入,以求撥亂反正

介入,能有多少不同種類? 依介入位置而言,可有四類。

古老做法介入難題本身,亦即現今所謂難題症狀,治標不治本,不根治,結果難題反覆;況且難題的本尚在,標則難於動搖,以此解難,難上加難

傳統做法治本,找出難題根本起因,巔覆起因,難題自然消失;但本與標可以既不同質,時間、距離也可以相距極遠,難於察覺,說易行難而已;現今世人,早已被這種想法浸淫透徹,做不到也在做,結果當然無法做到,時間花了,難題仍在,輾轉放棄

現代做法,標本也不治,著眼促成解難後的結果艾克森醫生始創之,所謂結果導向,後人逐漸模仿,成少敗多,乃因結果尚未發生,準確估計,難矣。

古老更新做法,仍舊治標不治本,但並不針對症狀內容,轉而改動難題結構,令其難於維繫,其難自解。此法,也是艾克森醫生所創,可惜鑽研者不多。

速介學者,情況能用則用之管它什麼方法,否則何速之有?這種概念,原來也是源自艾克森醫生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Updated: Nov 18 2018

Sunday, April 17, 2011

速介學: 什麼是速介學?

Hi,

無論你是從事什麼工作,又或只是身處日常生活當中,你無法避免的,就是需要你介入的情境

凡是未如預定程序進行的不能達成原有目的的、或是偏離軋道的,皆是或需介入的情境;不去介入,不是視而不見,就是不懂介入;那就唯有自求多福,奢望情況自行好轉。但現實世界中,難矣。

既已偏離軋道,要介入,就必須速戰速決,以免夜長夢多。

可惜現今社會,自我中心心態泛濫,直接介入惹來抗拒多於依從,最後適得其反,浪費氣力,又損害關係,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

要快,又不可直接,如何是好?

口訣:直接但不以結果直接

這是什麼意思? 下回分解!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

P.S. 本文原刊於卓越生命月刊 2011 年三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