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本篇文章並非由小弟所寫,而是小弟最近的一篇訪稿,近年小弟早已轉向低調,極少接受媒體訪問,但今次談的是小弟最為喜歡的教練學,而且不是催眠、NLP那些太易嘩眾取寵的話題,乃欣然接受。
原刊:生活易
有日A君跟朋友走到岸邊,朋友不慎墮海遇溺,A君不諳泳術,情急之下方寸大亂,不懂如何施救,此時,湊巧你打電話來,如果你…
(一) 給A君提供施救方法,如報警求助、拋個水泡落海等,這是 Consultant(顧問)的工作。
(二) 透過連串提問,令A君冷靜思考,自行找到最適當的解決辦法(其實可能拋一根樹枝落海就行了),這就是 Coaching(教練)的工作。
Personal Coaching (個人教練)在80年代後期美國興起,自2000年正式傳入香港,它是教導學員如何幫助受教練者(Coachee)理解困難,從而令對方自行找到解決辦法。
由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舉辦的「註冊個人發展教練課程」,正正是給學員灌輸 Personal Coaching的實用法則,日前得到此課程導師陶兆輝博士(圖左)接受訪問,他表示 Personal Coaching 在香港以及全世界的存在空間愈來愈大,「原因是世界轉變得太快,當管理層無可能識做所有下屬的工作,另外,世界比從前變得複雜,每個工作崗位都可能有無數工序,管理層亦無可能樣樣都知道。」他說。
什麼人適合報讀?
陶博士表示,愈是自我中心的人,愈需要學識Personal Coaching,他說:「做到管理層思想較自我中心,當初在決策上、解決問題時總有一點自己的堅持、固執,他們有今日的成就正正是因為當初的堅持,但這一點固執往往成為現在決策時的最大障礙,譬如他們與下屬溝通,許多時候都以引導性的問題,某程度上已經規範對方的想法,這種思維方法是縱向(Vertical)的,而Coaching的訓練就是令受教練者思維轉趨橫向 (Horizontal)。」
關於這個課程
(1) 以Open-end question提問
「好多時候我們發問,是將答案轉化為問題來問,Coaching要令學員在不知道對方的問題,亦不知道受教練者的處境,以Open-end question發問,讓對方先行思考自己處於什麼境況,面對什麼問題,對方得到係 Conceptual(概念上的)方法多於 Cognitive(認知的)方法,對方回答問題的一刻,其實腦裡已釐清許多不清晰。」陶博士說。
(2) 由Emotional 走向Rational
課程的第六項是「生命蔓陀羅繪圖系統」(Life Mandala System),跟Personal coaching 有什麼關係呢?陶博士表示,當問到受教練者人生較長遠的理想或目標時,對方未必可以三言兩語回答,這類問題是較感性的,如「你想自己在未來十年會怎樣?」這部分我們教導如何讓受教練者透過繪圖,將心中的答案畫出來,然後由圖像將答案轉化為文字,幫助受教練者理性去理解自己的問題。
後記
完成這個訪問,不期然令我想起出自《周易》裡這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經典就是經典,落在現今多變的世界裡,還是非常管用的。除了這一句,筆者還想起已故黃霑的詞:「知否世事常變,變化原是永恆。」
Keith
Explore, Exceed & Excel